全世界平均每天有将近1.4万篇论文,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世。每年出版55万种书,平均每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 近20年来,每年形成的文献资料页数,美国约1750亿页,前苏联约600亿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9.5%发展到70年代的10. 6%,80年代则达到12.5%.过去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翻,化学杂志参考文献的实用期,约有50%不到8 年就得更新,而物理杂志参考文献半数以上都是近5年内发表的。有人统计,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都是20世纪产生的。
一个人每天读 50页的书,一生大约能读2 000-3000册书。这已经是个很高的标准了。按当前的出版速度计算,一个人的一生大约也只能读3000册书--两天内出版的数目。 就是同读本专业的书籍,在读法上也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知识无穷,生命有限,学而不专,见啥读啥,到头来只能像俄国人的一句俏皮话所说的:“同时追两只兔子--将会一无所获。”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大多数人不会读书。”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也说过“世界上有许多好书,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在茫茫的书海中,使用哪种读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笔者以为,这要根据读者与学习的任务来确定。有的为了查找资料,有的为了获取信息,有的为了研究问题,有的为了陶治性情,有的为了消闲解闷。目的不一,读法便有多种。一般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1)浏览。就是用较少的时间看较多的书籍,其特点是快而不深,仅是涉猎、浏览梗概。可以看目录、简介,或翻阅了解书刊文献资料的总体概貌,以决定对自己的学习有无用途。这种浏览可以扩大知识面、了解最新信息启发思路,从而发现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有的还可以解决面上初步的问题。
(2)通读。在浏览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阅读的书籍,将该书提要序言、正文、后语从头到尾快读一遍,注意书中提出的问题和结论在了解其梗概、分清其主次、掌握其中心与要点的基础上,明确该书与自己学习或研究课题的关系。并对其重点章节进行仔细阅读。
(3)精读。不遗余力地精心攻读,要逐段逐句、逐字地读。对于文中的论点、论据或是定理推论、公式进行深人的思考。读写、读想并举,抓住精髓、触类旁通,消化吸收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
培根在他的(随笔记)冲说过,“有些书籍可尝味,有些书籍可吞食。而少数书籍则应细嚼消化。”在上述三种学习性的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两种研究应用性的读书方法。
(1)评读。对书中的若干观点进行创析评价。在精读若干本同类书籍之后,很自然地进入了一种境界。有了自己的体会或是某些质题,提出与作者相左或者高于作者的观点,这往往是论文的起点。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研读。在精读书上的内容,熟练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阅读。扩开拓深书本内容,还要读懂书“前后左右”的内容,讨论书中尚未涉及或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