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记者康维佳谈新闻论文写作的9个硬伤
发布时间:2019-10-16
今年我参加了第17届全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评选工作。我和其他几位评委负责评选的范围类别是“内容研究”和“决策研究及其他研究”.一共收到62篇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山西广播电视台以及太原、阳泉、吕梁、大同、临汾等5家市级广播电视台、太原教育电视台一个专业电视台, 及泽州、浑源、平定、浮山、介休和平顺等六个市 (县) 级广播电视台。从发表刊物种类来看, 有《新闻采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研究导刊》《当代电视》《西部广播电视》《三晋声屏》, 还有个别报纸《山西经济日报》《阳泉日报》等等。其中一些刊物在全国新闻界和广电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 也有少数属于内部发行刊物, 没有全国公开发行的刊号。从作者的分布来看, 除了一名太原师范学院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以外, 其余均是全省广播电视采、编、导一线的记者、编辑。山西广播电视台的作者占了大多数。作者的来源决定了送评论文中纯粹理论性的文章几乎没有, 均是对一些新闻采访实践的总结、提炼及所思所想, 这些文章力求把新闻采访实践活动理性化。
从总体来看, 论文基本涵盖了过去两年我省广播电视采、编、播等各个专业的学术水平, 基本上反映了把握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在新形态下媒体融合的思考和研究成果, 基本上反映了我省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内容研究以及科学决策研究方面的面貌。同时说明我省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 在繁忙的采编播之余, 积极开展业务研究与探讨, 展现了广播电视记者、编辑、播音主持的业务水平、研究能力。
宏观评价这些文章, 有三个突出的感受。第一, 整体水平不如想象的那么高。当然也不乏精彩之作;第二, 台级之间的水平相差很大。省台、市台、县台在论题的选择上, 眼光、高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第三, 市台之间、县台之间相比很不平衡。县级广播电台只有六个 (市) 县参加推荐, 市一级广播电视台还有六个是空白, 几乎占了一半。不知道是没有好的论文往出推, 还是根本就没有去研究写作。相当多的广播电视台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新闻研究、新闻探讨的业务风气。
通览62篇文章后, 感到在以下九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硬伤”, 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 论题不够重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广播电视所面临的重大变革、媒体融合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主流媒体如何在新时代发挥主流作用、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如何与新媒体进行充分融合等等方面的内容, 都没有涉及到。论文几乎都是围绕着各自的工作实践、心得体会展开。当然不是说不能写作这类文章, 但对于新时代, 新思想、新要求、新征程、新作为所涉及的新闻重大理论问题, 更应该深入研究。
第二, 观点不正确。一篇论文, 首先是政治观点、政治立场要正确, 正确的业务观点也同样重要。政治观点不允许出错, 业务观点也不能有偏差。有一篇论文提出, “我国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的观点, 并且“对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自媒体下“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现实情况是全面“自媒体”的时代并未到来, 传统传播手段仍然是主渠道, 主流媒体引领起着主导作用,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并且取得了成效。
第三, 论题老化, 论据过时。县一级广播电视台的作者表现尤为突出。缺乏前瞻性, 观点不新鲜。比方说在融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如何有新作为, 这样的题目至少在四五年以前已经被业界的学者、专家及相当多的广播电视从业者广泛地关注到了。再比如选择“记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等等这样的论题, 很难提出更超前、更时新的观点。就像是穿新鞋走老路, 带着一顶媒体融合的帽子, 里边还是一个陈旧的脑壳。嚼别人嚼过的馒头、吃剩饭, 把别人的观点拿出来再重复一遍, 很少有新鲜的感觉。
第四, 选题雷同。好多文章就像作者事前商量过, 内容大同小异。比如在互联网+的形势下, 传统媒体如何发展、比如从听众或受众角度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再比如对一挡收听、收视率较高节目的分析等等, 从论文中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创新的办法、思路、观点。仅仅是表达方面的差异。
第五, 不是论文。有一些文章不属于论文范畴, 应该是剧评、影评、工作总结、创作体会、采编心得等。这类文章多关注于对于现象的描述, 而缺乏理性的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影评、剧评等, 和论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打比方说, 一段小品会引人发笑, 是因为“包袱”多。如果仅分析到此, 就叫剧评。接着再问, 为什么“包袱”多?同样的“包袱”什么时候抖?哪个先抖哪个后抖, 摸索出可循规律, 这就是论文。《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人物塑造》一文更接近于前者, 而《不忘初心, 百炼成钢--评电视剧“淬火成钢”》属于后者。
第六, 缺技巧。少数作者没有掌握论文的写作技巧。无论论点、论据、论证, 还是语言的表述、表达、论述方面, 存在着比较大的缺憾。读来不像业务文章, 区分不清是在写论文, 还是在写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说明作者对论题的逻辑层次把握不清晰。
第七, 抄袭。当我拿到参评论文时, 内心有前置条件, 即这些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写作的, 已经进行过真实的审查, 没有抄袭现象, 而且有部门的负责同志签了字, 还有一部分作者写了承诺书。但越读越泄气, 比方个别县级广播电视台作者说到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人才培养, 明显站在全国角度, 这种眼光, 只有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才可能有。再比如, 有些论文下笔伊始就是号召式的, “各级电视台”应该如何如何。论文查重后发现, 抄袭严重。有的是抄袭别人的文章, 仅仅是调整了段落;有的完全引用原作者的观点, 把其中的事例、人物替换。最为典型的是某县级广播电视台, 推荐参评七篇论文, 几乎都有抄袭的痕迹。
第八, 东拼西凑。有的论文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 文章是东拼西凑来的, 内在逻辑混乱。《广播新闻创新与发展途径分析》一文, 文章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及后半部分毫不搭界, 东拼凑一个板块, 西拼凑一个板块, 不知所云。
第九, 语句、用词、标点符号不规范。准确使用字、词、句, 能够准确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错别字满篇, 语句不通顺, 乱用标点符号, “在”、“再”不分, 混淆“的、地、得”, 再怎么说, 这样的文章也难以表达作者的文义。在国家一级奖项评选中, 很看重细节问题, 要求甚严, 一些作品往往由于用词不准或者有错别字而失去了获奖良机, 例子举不胜举, 引人深思。
从总体来看, 论文基本涵盖了过去两年我省广播电视采、编、播等各个专业的学术水平, 基本上反映了把握广播电视发展规律、在新形态下媒体融合的思考和研究成果, 基本上反映了我省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内容研究以及科学决策研究方面的面貌。同时说明我省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 在繁忙的采编播之余, 积极开展业务研究与探讨, 展现了广播电视记者、编辑、播音主持的业务水平、研究能力。
宏观评价这些文章, 有三个突出的感受。第一, 整体水平不如想象的那么高。当然也不乏精彩之作;第二, 台级之间的水平相差很大。省台、市台、县台在论题的选择上, 眼光、高度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第三, 市台之间、县台之间相比很不平衡。县级广播电台只有六个 (市) 县参加推荐, 市一级广播电视台还有六个是空白, 几乎占了一半。不知道是没有好的论文往出推, 还是根本就没有去研究写作。相当多的广播电视台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新闻研究、新闻探讨的业务风气。
通览62篇文章后, 感到在以下九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硬伤”, 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 论题不够重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广播电视所面临的重大变革、媒体融合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主流媒体如何在新时代发挥主流作用、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如何与新媒体进行充分融合等等方面的内容, 都没有涉及到。论文几乎都是围绕着各自的工作实践、心得体会展开。当然不是说不能写作这类文章, 但对于新时代, 新思想、新要求、新征程、新作为所涉及的新闻重大理论问题, 更应该深入研究。
第二, 观点不正确。一篇论文, 首先是政治观点、政治立场要正确, 正确的业务观点也同样重要。政治观点不允许出错, 业务观点也不能有偏差。有一篇论文提出, “我国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的观点, 并且“对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自媒体下“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现实情况是全面“自媒体”的时代并未到来, 传统传播手段仍然是主渠道, 主流媒体引领起着主导作用,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并且取得了成效。
第三, 论题老化, 论据过时。县一级广播电视台的作者表现尤为突出。缺乏前瞻性, 观点不新鲜。比方说在融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如何有新作为, 这样的题目至少在四五年以前已经被业界的学者、专家及相当多的广播电视从业者广泛地关注到了。再比如选择“记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等等这样的论题, 很难提出更超前、更时新的观点。就像是穿新鞋走老路, 带着一顶媒体融合的帽子, 里边还是一个陈旧的脑壳。嚼别人嚼过的馒头、吃剩饭, 把别人的观点拿出来再重复一遍, 很少有新鲜的感觉。
第四, 选题雷同。好多文章就像作者事前商量过, 内容大同小异。比如在互联网+的形势下, 传统媒体如何发展、比如从听众或受众角度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再比如对一挡收听、收视率较高节目的分析等等, 从论文中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创新的办法、思路、观点。仅仅是表达方面的差异。
第五, 不是论文。有一些文章不属于论文范畴, 应该是剧评、影评、工作总结、创作体会、采编心得等。这类文章多关注于对于现象的描述, 而缺乏理性的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影评、剧评等, 和论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打比方说, 一段小品会引人发笑, 是因为“包袱”多。如果仅分析到此, 就叫剧评。接着再问, 为什么“包袱”多?同样的“包袱”什么时候抖?哪个先抖哪个后抖, 摸索出可循规律, 这就是论文。《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人物塑造》一文更接近于前者, 而《不忘初心, 百炼成钢--评电视剧“淬火成钢”》属于后者。
第六, 缺技巧。少数作者没有掌握论文的写作技巧。无论论点、论据、论证, 还是语言的表述、表达、论述方面, 存在着比较大的缺憾。读来不像业务文章, 区分不清是在写论文, 还是在写电视纪录片解说词。说明作者对论题的逻辑层次把握不清晰。
第七, 抄袭。当我拿到参评论文时, 内心有前置条件, 即这些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写作的, 已经进行过真实的审查, 没有抄袭现象, 而且有部门的负责同志签了字, 还有一部分作者写了承诺书。但越读越泄气, 比方个别县级广播电视台作者说到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人才培养, 明显站在全国角度, 这种眼光, 只有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才可能有。再比如, 有些论文下笔伊始就是号召式的, “各级电视台”应该如何如何。论文查重后发现, 抄袭严重。有的是抄袭别人的文章, 仅仅是调整了段落;有的完全引用原作者的观点, 把其中的事例、人物替换。最为典型的是某县级广播电视台, 推荐参评七篇论文, 几乎都有抄袭的痕迹。
第八, 东拼西凑。有的论文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 文章是东拼西凑来的, 内在逻辑混乱。《广播新闻创新与发展途径分析》一文, 文章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及后半部分毫不搭界, 东拼凑一个板块, 西拼凑一个板块, 不知所云。
第九, 语句、用词、标点符号不规范。准确使用字、词、句, 能够准确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错别字满篇, 语句不通顺, 乱用标点符号, “在”、“再”不分, 混淆“的、地、得”, 再怎么说, 这样的文章也难以表达作者的文义。在国家一级奖项评选中, 很看重细节问题, 要求甚严, 一些作品往往由于用词不准或者有错别字而失去了获奖良机, 例子举不胜举, 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