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孵化器建筑设计——以武汉光电创新园为例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孵化器建筑楼设计与构建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众创时代企业孵化园建筑设计研究绪论
【第二章】区位优势、功能混合及环境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孵化器建筑的发展概述
【第四章】国内外孵化器建筑典型案例分析
【5.1-5.3】在孵企业人员和产业行为特征
【5.4-5.5】孵化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原则
【5.6】孵化器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5.7-5.8】孵化器建筑的设计风格
【第六章】孵化器建筑设计——以武汉光电创新园为例
【参考文献】创业园区建筑物设计与实现结语与参考文献
6.1、武汉光电创新园的概况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建的孵化器建筑——武汉光电创新园,是由武汉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集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对接、高端产业孵化、企业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供给、协同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目前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 545 项(含孵化企业),共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29 项(含转让作价和投资入股),成果转化金额共计 25259.23 万元;集聚国内外百余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孵企业已超 80 家,其中,3551 企业 24 家,高新技术企业 15 家,市大数据企业 3 家,瞪羚企业 7 家,总估值超过 20 亿元,累计获各类风险投资和产业资金 2 亿元。目前已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光电显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三项国家级认证。
武汉光电创新园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干道未来一路、科技四路之交处,距离华中科技大学 21 公里,约为 30 分钟车程,上福银高速和武鄂高速只需 20 分钟车程,因此交通十分便利。园区总用地面积 100 亩,分为两期开发。一期用地面积 49 亩,建筑面积约 44823.99 平方米,容积率为 1.5,分为科技孵化区和产业加速区,由研发办公大楼、光显示研发生产大楼、生产平台、生活配套设施等构成。形成以研发主楼为中心双向延伸的形态与底层集合平台叠合,自然形成的多样化地景空间,由内向外,由上而下,人与周边配套服务的高效可达性,人与人之间的高频互动性为入孵企业提供了集休闲、学习、工作于一体的优良众创氛围。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平台搭建上,建立了标志-雪铁龙(PSA)光电国际开放实验室、中韩孵化器、中英光谷加速器等国际合作平台,发起成立了武汉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服务中心(武汉 ICC)、脑连接图谱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吸引更多优质科技创新项目打下基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孵化器建筑中,光电创新园凭借出色的建筑设计具有很好的典型性,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对未来孵化器建筑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 6-1 武汉光电创新园总平面图和武汉光电创新园鸟瞰图
6.2、武汉光电创新园的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智·汇光电,联·创光谷”为设计意向,以“智慧之芯,汇聚光电;联袂精英,创新光谷”为构思框架,通过“JE 聚”、“汇合”、“汇萃”的抽象手法,把研发、中试、公共服务等空间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光电创新工作者提供一个智慧碰撞、思想进发的众创乐园;同时,通过一纵、一横两个空间轴线串联园区空间。以北部的园区主入口为起点,纵轴南北统领整个园区;以西部的一期入口为起点,横轴东西联结一期和二期,在实现一期独立与完整的同时也保证了园区整体规划的和谐统一。
图 6-2 光电创新园概念分析
以研发、实验功能为主的研发主楼依据分期规模形成一、二期的核心部分,组合以相应规模的中试服务用房、公共服务用房及其他配套用房;以研发主楼为核心依次向外延展,形成以研发实验为核心支撑,双向联合光电子柔性生产产业链和科技企业孵化创新链的空间布局;两期所形成的屋顶绿色平台以一条廊道并联,在为建筑丰富了更多交流、展示、休闲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个园区的和谐统一;上层以研发主楼为中心双向延伸的形态与底层集合平台叠合,自然形成的多样化地景空间,由内向外,自下而上,人与周边配套服务的高效可达性,人与人之间的高频互动性为入孵企业提供了集休闲、交流、学习、工作于一体的众创氛围。
1) 高效:创建产研联合服务平台
园区函括了研发中心与中式集成区,在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相互配合下,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2) 生态:提供绿色低碳城市空间
充分考虑武汉的气候特征,在建筑设计及选材方面,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秉持可手杂卖发展战略,合理组织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外围护采用防热节能新技术,降低建筑能耗。
3) 人性化:营造交流开放办公空间
作为以创新活动为主的科技园区,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围绕工作、交流、学习与休闲的整合展开设计,形成一个由内到外,自下而上的空间体系,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与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互动效率是最高的,人与人交流的隔阂是最低的,人的行走路径是自由的,人的工作环境是无处不在的。
6.3、武汉光电创新园的功
6.3.1、功能组成
根据第五章的功能构成及相应面积大概配比规则,武汉光电创新园的总建筑面积约为 44823.99 平方米,相应的功能组成分别约为:孵化中试空间:22500平方米;共享办公空间:11250 平方米;公共交通空间:2970 平方米;生活后勤空间:8100 平方米。
图 6-3 武汉光电创新园的功能组成分析
6.3.2、功能布局
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光电工业园区的独特功能需要,将其中的各功能合理地安排在建筑之中。将有特殊尺度要求的行车大厅、中试厂房均置于场地中,中试辅助用房分散布置于其周边,串联共同形成地景平台;上层以研发主楼为中心,函括研发办公室与科研实验室,再双向分别延展出公共服务用房、中试服务用房及配套服务用房;在建筑内部以研发主楼为核心分别展开实验生产和科研办公两条工作流线,同时辅以一条自下而上,联合诸多景观平台、休闲设施、交流空间的“众创流线”。
归纳来说,是采用上文所述的垂直方向上的并列式混合设计策略,水平方向上的分析将在后文结合平面图一起阐述。
图 6-4 武汉光电创新在垂直方向上的并列式混合设计策略
6.4、孵化器建筑设计策略在武汉光电创新园上的应用
6.4.1、开放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6.4.1.1、底层架空
光电创新园中运用底层架空设计的渗透性策略,形成了较好的底层开放空间,能为从业者提供各类丰富行为活动提供空间上的可能性,提高底层空间的使用效率,如首层出入口区域的架空设计,既营造了大气优雅的入口环境,又为入口区域创造了其他交往活动的可能性(如图)。
图 6-5 入口架空区域平面示意和模型实景图
6.4.1.2、通透立面
为更好地促进孵化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的联系性,使建筑空间内部更具开放度,光电创新园采用大面积通透玻璃材质设计,辅以浅灰色铝板,一起营造出通透的立面,使得内院(如图)、导入空间等都能与建筑内部产生较好的视线联系,增加外部环境的渗透性。
图 6-6 首层内院空间平面示意和模型实景图
6.4.2、混合化设计策略的应用
因为办公建筑通常都较为单调和简洁,往往会给长时间的工作状态带来压抑的感觉,这种环境不利于高新技术从业者的研发工作,会降低从业者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合作的效率,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武汉光电创新园中,我们引入前文所提到的三种平面混合化设计策略——共享、相接、相离,将模块化空间和复合性空间进行混合化设计(以光电创新园中的五层平面为例),给单调沉闷的模块化空间融入了良好的景观、视线互动,使空间氛围更富有活力。
1) 共享
在光电创新园里充分利用模块化空间的交叉区域,如电梯厅出入口,建筑转角等位置设置休憩座椅、咖啡、书吧、茶水间等复合性空间,作为两个不同模块之间的共享区域,让在孵人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得到放松和休憩。
2) 相接
相接也是混合化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是在模块化空间的尽端设置复合性空间,一般是电梯厅的出入口,也有可能半室外空间,如露台、室外花园等,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空间相对共享区域较为完整,有利于人们进行私密性稍微强一些的活动。
3) 相离
同时,模块化空间和复合性空间之间也有相离的混合方式,即通过模块化空间围合出内部中庭空间形成室外活动空间,这种活动空间往往面积较大,拥有较好的室外景观环境和自然采光通风条件,空间氛围较为舒适,中庭和内院空间都属于这类混合方式。
6.4.3、可变性设计策略的应用
孵化器建筑因为功能多样的需要,所以通过某些功能空间需要可变才能适应在孵人员的不同使用途径,在光电创新园中就设计有很多这样的可变空间,例如交往空间和路演空间的灵活转变,可以赋予单一的交往空间更多的使用途径,在节省空间的基础上解决企业内部空间不足的情况,如二层屋顶露台交往空间和路演空间之间的转化(如图)。
除上述空间可变之外,光电创新园内部还存在另一种可变性,即交往空间和运动空间之间的可变,在三层南侧屋顶露台的区域,可根据需求灵活改成运动区域,给在孵人员内部的活动样式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6.4.4、人性化设计策略的应用
6.4.4.1、功能设计上的人性化
功能设计的人性化主要是通过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相互融合而实现的,不同功能的使用性质之间发生混合和交叉,从而创造功能综合体的概念,以满足在孵人员在研发办公、休憩交往等不同行为活动在孵化器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需求,凯文·林奇认为,空间的人性化功能的渗透半径在 24m 以内,人们的交往频率和和空间的舒适度能得到较大地提升,故光电创新园内部休闲交往空间也是按 24m 半径布置。
图 6-7 光电创新园在功能设计上的人性化设计
6.4.4.2、空间设计上的人性化
空间设计的人性化主要是从在孵人员的工作模式上来说的,因为在孵人员的工作往往较为自由和集中,研发工作也因人而异,不同的研发人员喜欢的工作环境有所区别,有些人喜欢私密一些,有些人则喜欢公共一些,同时,孵化单元往往和交往空间、会议空间等合二为一形成大空间,因此开放自由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孵化器建筑的内部设计。
如图,光电创新园内部采用大空间自由分隔模式,既方便投资方后期租赁改造使用,也便于在孵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内部工作环境。
图 6-8 武汉光电创新园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图示
此外,光电创新园还人性化地考虑了在孵人员的工作流程,把整座建筑当成一个闭环来设计,人们可以从首层开始,顺着设计好的流线抵达建筑各个区域,从入口的会客到孵化单元,到会议研讨,到中试生产,再到最后的项目路演,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众创流线,高效地实现了孵化器的全部功能,科研办公流线、后勤服务流线、实验生产流线和众创流线之间既相互分离,又有一定联系,便于投资者、在孵企业、在孵人员等各类人群的使用方便,充分体现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考虑。
图 6-9 武汉光电创新园不同流线之间的关系
6.5、实例总结
6.5.1、优点
武汉光电创新园在建筑设计方面具有以下较为突出的优点:
首先,武汉光电创新园以较好的整体性协调了与周边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孵化器建筑应有的科技时代感,又不会与周边格格不入,同时内外空间的整体设计,采用围合式和线型空间形态,使内部空间也具备较强的统一性,使在孵人员在内部工作易形成熟悉感。
其次,武汉光电创新园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在模块化空间之间适当设置了很多复合性空间,增加了在孵人员产生相互交往、相互碰撞的概率,更容易促进研发工作的进行,同时,在建筑各层都设计了众多开放空间,模糊了建筑和景观的边界,扩展了公共空间的范围和实用性,具有相当高的空间开放性。
6.5.2、不足之处
虽然武汉光电创新园的空间灵活度已经很高了,但是因为本身模块化空间的需求较高,空间会相对固定,只有少量共享办公空间才能真正达到空间自由变换,如果能像荷兰乌得勒支科学园生命科学孵化器案例一样内部拥有更多共享办公空间,那么光电创新园的人性化与自由度将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6.6、未来孵化器建筑设计趋势展望
随着众创时代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孵化器建筑正以高速的发展模式向前迈进,作为办公建筑的一类特殊建筑,一些前沿的办公建筑设计策略也可以尝试运用于孵化器建筑中,例如将互联网融入到建筑里,在实体空间里创造出虚拟的“无所不能”的互联网空间,更加注重于私人订制和个性化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目前很多不敢想的空间设计方法会不断涌现,我国未来的孵化器建筑也将发展成熟。
同时,未来的孵化器建筑必将更加深入地探讨和解决人——建筑——高新技术行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仅仅从人和建筑,而忽略掉高新技术的行业特点是不恰当的,同理,忽略掉其他任何一方也会给建筑建成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应在设计初期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整体化、综合化的深入考虑使用者和在孵企业的需求,而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苦而又需要一定时间的,它将等着我们更好地完成。
综上, “混合化”、“可变性”、“开放性”、“人性化”等设计初衷,都是孵化器建筑设计的相应原则和策略,以此为设计基础,发展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手法和设计作品,并由此建立孵化器建筑的设计评价体系,更加准确和实际对未来孵化器建筑的设计提出合适和前瞻的设计需求,帮助人们实现建筑改变生活,科技造福人类的宏伟愿景。
6.7、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武汉光电创新园进行概述并阐述期设计理念,归纳分析了光电创新园的功能组成和布局特点,着重对创新园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是针对上章提出的设计策略进行回应和应用,最后提出光电创新园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此为契机,展望未来孵化器建筑的设计趋势。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