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土木工程论文 > 建筑论文 >
宁都地区风水塔的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15

  摘要:风水塔是赣南地区常见的乡土景观元素, 是乡愁文化的重要景观载体。明清时期赣南地区建造大量风水塔。此前对建造数量最多的于都风水塔已有学者进行研究, 而建造时间更早且同属梅江流域的宁都风水塔, 却没有进行集中论述。本文从建造历程、形制与景观环境3个方面对宁都县风水塔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土景观; 风水塔; 客家文化; 宁都;
  
  我国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已有大量的论着, 不同流派关注不同的研究对象, 风景园林学科对乡土景观的研究, 目的是指导乡土景观的营造, 以多学科综合的方法, 对多学科视角的要素分类描述景观的演变及模式, 注重格局与过程的描述结合。[1]赣南地区的乡土景观研究, 可应用于客家文化保护与指导赣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营造, 提升赣南全域旅游开发的文化内涵。
  
  1、赣南地区风水思想对乡土景观的影响
  
  儒道思想、宗教信仰、乡约思想及风水思想是赣南地区乡土景观形成的内因。赣南地区崇信风水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积淀, 在地形分析、建筑装饰、建筑布局、村落理水、植物栽植等方面, 风水思想对赣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营造有最为深刻的影响。村落水口区域的设计最能体现风水思想在乡土景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水口塔通常是风水塔, 成为赣南村落水口园林的标志性乡土景观建筑。
  
  2、宁都客家文化历史
  
  宁都位于赣南北部, 是客家人迁徙必经古驿道的三岔路口, 有部分学者利用方志、谱牌、碑文、姓氏人口源流轨迹等调查证实宁都县是早期客家摇篮。[2]宁都的客家文化既有本土文化, 又融入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周边地区的汉文化与客家文化。客家儒学思想与官方倡导的办学思想结合, 形成了宁都古代儒学。唐即有私塾、县学, 宋创办书院, 明代兴起社学。宁都的崇教兴学的民风源于客家传统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乡土景观营造过程中, 风水塔是体现客家文化与崇儒思想的重要元素。
  
  3、宁都地区风水塔的建造历程
  
  根据古籍和相关文献调研, 宁都元、明时期有2座塔, 如今已毁。一为《宁都直隶州志》所载“南寺塔”, “县南一里, 旧名南山智觉院, 宋建, 元大德五年僧晴空建浮屠七级, 故又名南塔寺, 明嘉靖二十五年寺毁, 四十一年地震塔颓, 康熙中僧茎林重建。”[3]另一座建造时间不可考, 记载于《顾太老爷捐廉倡修塔碑记》:“盖明万历壬辰县令莫公应奎倡捐鼎建于此, 以补城南前儒学右废塔之失。”[4]2座塔皆在城南, 尚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座塔。但南寺塔是佛塔, 并不是风水塔。而前儒学右塔亦不能确定是否为风水塔。
  
  宁都地区现存风水塔仅4座, 其中1座为省级文保单位, 其余为县级文保单位。最早为明嘉靖 (1522-1566) 年中建造的田埠乡东龙村湖心塔和万历二十 (1592) 年建造的县城南门外水口塔。清代建造的有雍正七年 (1729年) 的赖村镇莲子村步青塔和乾隆十年 (1745年) 安福乡社溪村的社溪塔 (原名水口塔, 因重名县城古塔而以村名替代) .
  
  清代《宁都直隶州志》中还记载有2座清代修建的风水塔, 对峰塔与雁峰塔。[5]今皆不存。对峰塔的建造者不仅修塔, 还捐赠了3.33hm2田, 用来资助学宫的修建。可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
  
  有研究认为, 赣南由唐代兴国县始建风水塔, “唐修朱华塔就是一座风水塔”[6].亦有学者认为赣南风水塔的建造起始于明代。而明代在赣南地区早于宁都湖心塔建造的仅有2座, 为上犹南山塔 (明永乐) 和安远水叫坑塔 (明成化) .宁都有诗国之称, 明清2代儒学鼎盛。赣南地区历史上仅出过5位文科状元和2位探花。而宁都有2位中榜状元及1名探花。宁都进士的数量也超过整个赣南的20%, 文风昌盛, 居赣南之首。同时, 宁都紧邻“形家”辈出的兴国, 风水思想的影响尤为深刻。且宁都为堪舆家杨筠松传人廖瑀故乡。风水思想对宁都建筑的营造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宁都相邻, 且同属于梅江流域的于都, 古籍有载明清时期建风水塔13座, 为赣南之最 (步青塔在清代的区划属于于都) .所以虽然不是由宁都最早开始风水塔的营建, 但周边地区必然深受其影响。
 

风水塔

  
  4、宁都风水塔建造形制
  
  从形制上看, 最早建造的宁都湖心塔是六角七层楼阁式空桶结构砖塔, 为风水塔之典型特征。如清代的移塔工程没有改变其形制。则是赣南地区在上犹南山塔后建造的第2座空桶结构砖塔, 两者在高度上非常接近, 湖心塔高15.4m, 而南山塔高20m;在塔顶装饰样式上, 湖心塔更为简单。步青塔、社溪塔与之非常相似, 步青塔高34.5m, 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空桶结构砖塔;社溪塔高21m, 六角七层楼阁式空桶结构砖塔 (现仅存5层, 高12.6m) .此类塔是为了弥补风水上的不足, 所以虽然在塔身上有开窗, 但并不具备登塔观景的功能。
  
  水口塔因历经清代重修形制略有改变。亦是赣南地区继安远水叫坑塔之后的第2座壁内折上登的风水塔。水口塔平面按照八卦的布局, 明代为八角九层塔, 但清代重修时改为7层, 除塔顶外, 保留明代楼阁砖木混合结构, 塔外木构回廊腐烂无存, 仅留存塔身上榫孔[4], 1996年重修, 恢复外层木廊。底层按东南西北各辟1门, 通向塔心, 塔身由塔心、内廊、外壁3部分组成。每层间隔开有4门。
  
  营建者是影响形制的主要因素。水口塔为知县创建, 并有官员乡绅捐资, 并且是县城郊外之塔, 所以最为高大华丽 (48.8m) , 其余三塔则是由村中乡姓大族捐资建造, 经济条件相对有限, 且对建塔远眺风景的功能需求较弱, 更为注重的是风水塔对整个聚落居住环境的景观环境改造, 点景需求远大于观景需求。
  
  5、宁都风水塔的景观环境与特征
  
  赣南风水塔的位置一般位于水边小丘或县城、村落四周的山头峰巅[5].宁都的4座风水塔也符合其规律。但在景观布局上则略有不同。
  
  5.1 湖心塔
  
  最早建造的东龙村湖心塔是4座古塔中唯一一座基址变更过的古塔。明代初建之时, 塔位于水口外山 (也被称为土楼嵊, 位于现址的西北侧) .至清雍正五年 (1725年) , 因荥人建议, 迁移至更为接近村庄且低矮的水口狮山之上。东龙村历史名人, 着有《易经图说》的明代理学家李大集与着有《周易剩言》的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 生活于湖心塔建造的前后。此二人生活的年代, 湖心塔的环境与现在是不同的。清代的选址, 造就了东龙十景之一的“塔影湖心”格局。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 日暮西山之时, 湖心塔的影子可以落入村中由百亩鱼塘连成的“湖泊”之中。有诗“七层宝塔插云霄, 倒映湖心景孰描。追会都堂当日赐, 万载长流仰高标。”描述景致的同时, 回顾古塔建造历史与隐喻后人应向前人看齐, 努力读书, 争取科考名次。同时反映了古代十景八景文化中, 对自然气象的观察。将虚景塔影, 而不是塔作为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是东龙村景观设计中的一种手法。同时, 塔也是乡村景观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心塔的建造环境是整个赣南较为特殊的一处。东龙古村位于四面大山环抱的盆地之中, 东高西低且水口为西面。东面的关隘是进出东龙的主要交通节点。不论是原本的选址还是后来的选址, 在出东面关隘口的区域, 都能看到约2km以外的湖心塔。明代选址的山丘更高更远。而清代选址的山丘更矮更近, 距离百亩鱼塘仅800m.迁址后在狮山上同样可以鸟瞰整个村庄的风景及欣赏周边的群山。但气势明显不如明代选址。
  
  5.2 水口塔
  
  宁都最为着名的水口塔选址较为考究。赣南地区的风水塔大多与佛教无关, 且宁都水口塔的建造采用的是道家八卦的方位布局, 但水口塔却是一座寺边的塔。永凝寺的建造时间与水口塔是一致的。虽没有因寺建塔的记载, 但也并不是因塔建寺。
  
  初建时, 水口塔位于古时民用水渠入梅江之汇合口, 且梅江河水在此地南回流转东南向, 不仅有风水作用, 更有航标之用。是宁都的城市标志。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有《修塔碑记》描述其位置“州治文明门外第一桥之左, 江岸右阜, 有塔七级, 嵯峨插天……”[4]且碑记中描述“襟三江望双鱼”, 此塔为宁都八景之一“双鱼洲”的观赏点。所以水口塔的建造是古人在充分考虑丰富城市景观的前提下进行修建的。
  
  5.3 步青塔
  
  步青塔位于赖村镇莲子村东南, 与其余3塔不同。步青塔为村落水源支流汇入主流之处的北面小山。水口往往是一村流水所出, 步青塔则在水之入口。步青塔的选址较为独特, 赖村圩镇东南, 有一主流为青塘河, 两岸留有较多的风水林, 且有约5km的丹霞地貌。步青塔与石拱桥、经纬阁由沿河风水林连成一线, 在村庄与自然的丹霞景观之间形成丰富的景观序列。如今步青塔周围种植较多松树, 虽有34.5m的高度, 但在树林遮掩下并不起眼, 且失去了与经纬阁对望的视线关系。
  
  5.4 社溪塔
  
  社溪塔在社溪村以南水口之东的岩石山上, 山形圆润而宝塔孤立, 是周边的视线焦点。且水口处为社溪村的交通出入口。如社溪塔这样的在村落入口建造, 且位于水口童山上的风水塔, 在赣南地区非常多见。
  
  从以上4座古塔可以看出, 在风水塔作为造景要素在选址上重复地考虑到环境要素对观塔的影响, 设计符合比例与尺度、实景与虚景各种现代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手法。同时也会充分考虑塔与外界环境的对话, 塔的设置不仅仅是环境中的点景, 更充分地考虑了对景的设置。塔是城乡风景景观序列中的重要组成。
  
  6、保护与利用建议
  
  风水塔在建造之初, 有“教化”与“鼓励”的作用。在积极推行和宣传“儒学”与“科举文化”以及为聚落子民树立理念信念的过程中, 起到重要意义。而今, 现存的风水塔周边生活的居民却更多地对其产生了误解, 封建迷信方式对其认识。保护风水塔, 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本身, 更重要的是将其文化内涵的精华部分进行传承。
  
  对现存的风水塔利用应融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中, 使聚落子民在生活中, 外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 对赣南乡土景观有正确的认知, 对传统客家先民崇儒讲理之风气得到客观科学的认识。而不应编纂歪曲传说故事, 用娱乐的方式进行演绎。对古建筑本身的保护也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有风貌, 不应画蛇添足装饰现代审美的过度修缮。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郎小龙, 张婷婷, 左臣。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12 (12)
  [2]苏丹。赣南宁都客家民俗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6.
  [3] (清) 黄永纶, 杨锡龄, 等。宁都直隶州志[M].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2247
  [4]龚远生。宁都水口塔与《修塔碑记》[J].江西文物, 1989 (2)
  [5]万幼楠。赣南的风水塔与风水信仰初探[J].历史文献研究 (30) , 2011 (30)
  [6]钟明珠。赣南地区古塔地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6

对应分类: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