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探究和比较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成效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0-15

  摘要:目的:探究和比较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成效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400例患者资料, 按药学干预前后将其分为干预前组200例和干预后组200例;干预前组患者给予采用常规抗菌药物管理, 干预后组患者给予采用药学干预下抗菌药物管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其费用的差异。结果:干预后组患者治疗期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干预前组, 抗菌药物费用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干预前组 (P<0.05) .结论: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药学干预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且确保了患者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

  关键词:药学干预;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随着抗菌药物临床的不合理使用或滥用, 使之在引起患者不良事件的同时,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如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误区, 导致在临床使用期间, 多面临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若要更好地保证其用药安全, 合理搭配抗菌药物治疗, 再通过配伍禁忌的管控和临床治疗、医疗服务的支撑下, 保证服务质量及患者生命安全[1,2].为此, 笔者探究和比较了采用药学干预对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成效的影响。

药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400例患者资料, 按药学干预前后将其分为干预前组200例和干预后组200例。其中, 干预前组患者 (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介于5~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26±6.80) 岁;干预后组患者 (男110例, 女90例) 年龄介于3~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38±6.82)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干预前组患者, 采用常规抗菌药物管理模式干预治疗, 即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和病情的主诉, 开具相对应的抗菌药物处方用药治疗, 若患者病情较为特殊的则应设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计划, 且要求其按医嘱用药[3,4].

  干预后组患者, 采用抗菌药物管理模式药学干预治疗, 即:

  (1) 遵守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管理制度》要求, 并借助专题讲座的形式, 将有关行政部门颁布的各种制度落实到各科室, 且通过科室严格审核的方式, 对主治医师抗菌药物用药权限予以控制, 若超出范围应由上级医师批准签字。

  (2) 聘请资深药师在门诊部、住院部担任咨询服务工作, 以便可在消除患者抗菌药物用药误区的情况下, 强化自身规范使用、安全用药知识, 还可便于主治医师对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的管控, 使之在精准掌握抗菌药物配伍禁忌的同时, 明确特殊类药物注意事项, 便于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理。

  (3) 要求药师参与到抗菌药物日常管理工作中, 不仅可对临床抗菌药物类药物使用情况予以监督, 还可在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沟通, 对用药是否合理问题予以精准把控。同时, 还可按照患者病情进展、诊断情况和血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种类加以科学管控, 预防患者出现耐药性[5,6].

  1.3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发生率、抗菌药物费用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 以及不同常用抗菌药物DDDs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均值±标准误 (±s) 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比较

  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干预前组 (P<0.05)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 见表1.

  2.2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比较

  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费用低于干预前组 (P<0.05)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见表1.

  2.3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预前组 (P<0.05)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见表1.

  2.4 常用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比较

  药学干预下,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均呈现下降趋势 (DDDs值越大表示使用频率越高) , 但干预后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大, 经与干预前组患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常用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 见表2.

  表1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使用费用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注:与干预前组比较 (*P<0.05) .

  表2 常用抗菌药物DDDs值分布比较    

  注:与干预前组比较 (*P<0.05) .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制约因素

  3.1.1 医师因素

  临床医师作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的主体, 医师肩负着用药权利, 但并非是左右医师均可对抗菌药物予以合理使用, 个别医师由于对抗菌药物适用证、禁忌证知识掌握尚未充分, 使之在缺少病原学检查指标的情况下, 仅依据自身经验开具抗菌药物用药处方, 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2.1.2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因素因诸多问题的限制, 导致其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存在偏差, 特别是对抗菌药物类药物, 难以精准衡量抗菌药物是否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患者在就医时对抗菌药物的要求较高, 即越贵越好, 甚至在个别患者中由于“治病心切”心理的存在, 在抗菌药物使用1 d时无显着疗效时, 出现改用/联用其他抗菌药物的现象, 而这也会使患者出现药物浪费和耐药性等现象。

  3.1.3 社会因素

  部分药品厂商为谋取私利, 与媒体合作刊播抗菌药物类药物广告, 使之在夸大效果的前提下, 误导消费者[7,8].

  3.2 抗菌药物认知误区

  目前, 诸多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存在不良现象, 即存在炎症即可使用消炎药。若要保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则需走出其认知误区。如:

  (1) 最新、最好类抗菌药物。从整体上来看, 并非是所有最新的抗菌药物效果越好, 引起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均有待商榷, 治病切记不可盲目给药, 使用效果好、时间长的“老药”更为安全, 否则不仅会出现抗菌药物浪费的现象, 还会对机体正常菌群造成破坏。

  (2) 联合给药效果佳。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中, 明确指出若使用窄谱抗菌药物, 禁忌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否则会滋生耐药菌。若诊断尚未明确, 使之在出现经验联用药物的现象, 若因联用不合理, 则会呈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3) 频繁换药。部分患者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效果不显着或无效时, 立即要求主治医师更换治疗药物, 而过于急躁的治疗心理, 使之在频繁换药的前提下, 难以灭杀机体内致病菌, 引起机体耐药性。另外, 患者人为减少给药剂量, 使之出现耐药性。该种用药认知思想是错误的, 减少给药剂量、缩短给药疗程, 均对机体耐药菌无任何影响, 而只有在满足规定杀菌和抑菌给药浓度的情况下, 才可杀灭细菌, 否则会将其转变为慢性感染病, 特别是在小剂量给药或间断给药的情况下, 耐药菌滋生概率极高[9,10].

  由于抗菌药物是由各类微生物衍生而来, 抗菌药物浓度较低时难以对微生物予以有效灭杀/抑制, 而抗菌药物滥用或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存在, 不仅会对药物资源造成浪费, 还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若要保证患者自身安全, 则需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予以科学、合理控制。总之, 药学干预下使用抗菌药物在保证其合理性、安全性的同时, 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采用药学干预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且确保了患者抗菌药物临床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阿布都克尤木·卡迪尔, 谭兴晖。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 (19) :171-172.
  [2] 樊悲腾。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影响[J].临床研究, 2016, 24 (2) :187-188.
  [3]胡雯玲。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影响[J].海峡药学, 2017, 29 (1) :194-195.
  [4] 刘地林。临床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 (33) :122-123.
  [5]路俊华。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产生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 (28) :145-146.
  [6]屈光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药学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处方药, 2016, 14 (3) :25-26.
  [7]黄文绯, 陈巧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情况与药学干预的施行意义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 (12) :116-117.
  [8]初成玉。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以及相关价值[J].当代医学, 2016, 22 (35) :137-138.
  [9] 鲁春美。浅谈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的影响[J].医药前沿, 2017, 7 (7) :232-233.
  [10]谭宏程。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处方药, 2017, 15 (1) :38-39.

对应分类: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