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论文 > 园林论文 >
广东寺观园林分布规律与地域特色
发布时间:2019-10-15

  摘    要: 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分布地, 也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宗教文化在当地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中结合形成了广东寺观园林典型的岭南特色。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 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广东寺观园林的园林模式、建筑布局及装饰、植物配置和理景特点, 指出广东寺观园林的地域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 广东寺观园林; 宗教; 岭南特色; 庭园理景;

广东寺观园林之岭南特色探析

  Abstract: Guangdong is a principal central place of politics, economic and culture where Lingnan garden sits. Religion culture is affected by the local culture atmosphere and Western styles, which arises a typical Guangdong Taoist temple landscape of Lingnan features. We comb the basic process of Guangdong's religion and its Taoist temple landscap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and we als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ndscape mode, plant management and courtyard rules of these Taoist temple landscape. Moreover, we point out the region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Guangdong Taoist temple landscape.

  Keyword: Guangdong Taoist temple landscape; Religion; Lingnan features; Garden scenery;

  广东是我国最早接触外来宗教并保存多种宗教的省份[1]。广东的寺庙、宫观建筑主要集中在广州、韶州、肇庆和潮汕地区, 明清时期建制风气最盛[2], 达一百三十所以上, 但现存数量甚少。岭南独特的自然风貌、地理条件与广东寺观园林有密切的关系, 是广东宗教发展的基础, 也是宗教建筑建置的前提。地方人文环境则决定了宗教的发展趋势, 为宗教建筑及宗教文化景观添加浓郁的地方特色。

  1、 岭南自然、人文环境与广东寺观园林

  1.1、 灵山秀异、物产奇瑰的自然环境

  广东背依五岭, 面朝南海, 清代学者仇巨川形容其为“地总百粤, 山连五岭, 仙灵窟宅, 土野沃饶”[3], 即安居乐业、生长成仙的理想之所。例如惠州的罗浮山由于奇峰林立, 怪石嶙峋, 花木葳蕤, 飞瀑幽泉, 被称作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一泉源福地。另外, 广东物产多奇瑰之货, 如明玑、翠羽、犀、玳瑁、异香、美木等。这些稀有且贵重的海产和矿产, 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美观价值, 是提炼丹砂妙药的上佳材料, 使不少僧侣和仙道慕名前来。宋元以后各地大盛的道教内丹术理论和冶炼实践都与罗浮山密切相关。综上, 广东的山川地理和物产资源为广东的宗教尤其是道教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并为其地域化生长和演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1.2、 安定包容、异国情逸的人文环境

  广东古时被称为“化外之地”, 远离封建王朝的权力核心, 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战乱又较中原地区为少, 为佛道儒等主流教派思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方乐土;广东文化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 其组成主要包括古南越文化、中原汉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可见广东文化的包容性;广东开发较晚, 但自古以来一直充当中外沟通的重要港口, 即便在清朝闭关锁国的岁月里也不曾中断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从而塑造了当地人经世致用、开拓进取的价值取向和开放通融、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在上述人文环境影响下, 广东宗教文化是兼容并蓄、中和诸家的。在现实寺观园林中的反映便是古与今、土与洋、中与西元素的合璧。例如广东佛寺中常见带有古印度佛教花纹的石柱, 石刻等异国元素。

  2、 古代南方宗教与建筑发展脉络

  2.1、 传入及起步阶段 (两晋—南北朝)

  佛教和道教传入广东的时间相差不远, 一般认为西晋的三归寺和王仁寺, 东晋的三元宫、冲虚观的建置是两者发芽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航海业不断发展, 来传道者增多, 仅外国僧人停留和行经之地的广州城便建有佛寺十多所, 可见南北朝广州和韶关一带已经颇受佛教影响。

  2.2、 第一次高速发展阶段 (隋、唐)

  唐朝, 惠能大师在岭南开创了禅宗顿教, 吸引北方僧侣纷纷南下, 韶关曲江成为全国性的佛教学术文化中心, 佛教文化和本土百越深入结合, 岭南佛教至此大盛。寺院的空间格局基本定型, 皆按天上二十八宿序列而建。

  2.3、 发展放缓阶段 (宋、元—明初)

  宋元时期佛教在广东稍式微, 但在雷州等较落后地区仍时有建置寺庵, 并延续至今。元代的琼州以高僧多而出名。此外, 还有一部分番僧迁至粤东地区, 创建了一批禅林, 例如元末有西藏僧胆巴喇嘛移居潮州, 弘化密宗咒术。

  2.4、 第二次高速发展阶段 (明末、清)

  明末清初, 天然禅师曹洞宗等人把岭南佛教带进了又一个兴盛期。据统计, 清代寺观建筑极为昌盛, 比明代增多五倍, 着名者如番禺海云寺、广州海幢寺、丹霞别传寺、罗浮山华首台等诸多寺庙。道教自从东晋传入南方以来一直发展缓慢, 直到清初全真派弟子抵广, 宫观建筑开始接踵而建。另外由于道教是多神教, 而广东河网密集, 当地人善水, 以舟楫为家, 祭祀水神, 所以广东各地天妃庙遗址很多, 附近必有大片池塘或河流, 构成五光十色的南方寺观园林之景。纵观这一时期的寺观建筑, 规模更大, 形式更丰富。清末民初, 战乱令相当一部分寺观受到损毁, 广东五大丛林亦无一完全者, 今日之光景多为修复后所得。

  3、 广东寺观园林分布规律

  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也是宗教艺术审美对象。园林作为宗教场所审美、游憩的实体油然而生。广东代表性园林寺观有“广州四大丛林”之称的光孝寺、海幢寺、华林寺、六榕寺以及着名道观纯阳观, 清远飞霞洞仙观, 西樵山云泉仙馆, 朝阳王龙宫等。根据园林类型可以把广东寺观园林分为庭院绿化、台地园林和山地园林三类 (表1) 。

  从区域分布来看, 平地庭园式的园林寺观大部分是佛寺, 广州最多。台地园式寺观园林则多建在城内的小山岗或山脚处。两者均主要分布于古代人多且较发达的城区之中, 例如广州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等, 即现在的珠三角地区。发展较晚的地区如雷州府、琼州府、南雄府等在隋唐以后才逐渐出现一些寺院。

  道观园林多为山地园林, 罗浮山一带最多, 其余则零星分布于广州、西樵山, 以及清远、广宁、四会、普宁等地。惠州博罗丹霞山、粤北清远罗浮山、和佛山南海西樵山也有一定数量的山地园。如丹霞山上道佛并存, 寺庙遗址有二十多处, 多依附天然石岩或洞穴而建, 尽览独特美丽的丹霞地貌 (图1) 。

  4、 广东寺观园林的地域特点

  4.1、 园林模式

  与中原地区一样, 南方寺观同样有很多选址于名山大川之巅, 但位于人烟稠密的市井内的平地型或台地型园林寺观也十分常见, 甚至有些单独建置园林, 犹如宅邸花园。南北朝盛行“宅舍为寺”之风。把原居住用房改造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的用房, 宅园则原样保留为寺院的附园。同时,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环境丰富, 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 因此一些寺观的园林形式与岭南庭园很相似。清新又活泼的造园风格为寺庙过于严肃的气氛增添艺术韵味, 塑造宗教感染力的同时满足世俗审美需求。郊野寺观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 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 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作点缀, 又形成了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正因为这类寺、观园林及其内外环境的雅致幽静, 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喜欢借住其中读书养性, 帝王以之作为驻跸行宫的情况亦屡见不鲜 (图2) 。

  4.2、 建筑、院落空间

  隋唐以前, 广东佛寺、道观或祠庙多采用以塔为中心的院落式布局, 院落重重, 层层深入, 多者达十院以上。主塔是寺院园林中重要的辅助性景观, 兼具登高远眺、点缀山光湖色、美化环境的作用。除主塔外, 以铁塔、石塔、木塔为主景展开的院落空间屡见不鲜, 例如光孝寺中的东、西两尊铁塔 (图3) 。明清时期, 塔由主要园景逐步转变为点缀物, 寺观整体平面布局趋向于中轴对称但略有变化的新形式, 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的庭园空间组合。平地寺观园林善于运用一些连廊、隔墙等在有限的土地上划分和营造出丰富、回廊周匝、引人入胜的寺院景观空间[4], 满足宗教修行、聚居活动和世俗审美的不同需求。

  表1 重要古代广东园林寺观比较
表1 重要古代广东园林寺观比较

  广东寺观园林内院较小, 筑山易拥塞, 因此多见筑水池以扩大空间。例如云泉仙馆前院两旁贴墙栽竹, 中挖方形水池, 让内空间更显清空平远。纯阳观在斜坡上挖埑筑坎, 蓄水成池, 营造山塘式水庭结构 (图4~5) 。对于山上的寺观, 由于各院落高差较大, 因此不像平地造园那般采用扩大空间的手法, 而是以周围山坡石壁为“墙”围合庭园, 用台阶、蹬道等丰富单调的地形 (图6) 。

  4.3、 植物配置

  在寺、观的庭院植物配置上, 通常选择叶冠茂盛的高大乔木和小体量灌木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结构, 乔木叶冠成荫满足遮阳需要。以寺观建筑最集中的珠三角地区为例, 乔木中桑科榕属树种最为丰富, 常用的有大叶榕、小叶榕和菩提榕, 其次为木棉和石栗。此外, 也有一定数量的米仔兰、白兰和银桦等。乔木出现最多的有成片出现的黄连翘、希茉莉、灰莉和四季米仔兰等。

  4.4、 理景特点

  寺观建筑的人工石景一般见于放生池附近。在寺院石景构筑手法上, 石料的选择以岭南英德石和黄蜡石为主, 石景体量较小, 讲究直接观赏性, 不追求游览性。构筑手法与岭南私家园林类似、主要采用叠山和散置。其中英德石叠山成景, 并辅以人工流, 黄蜡石散置点缀。叠山与放生池水景、石景相映成趣, 增强整体观赏性。寺、观建筑的放生池多为矩形的莲池, 部分寺庙为葫芦形或圆形, 体现岭南庭园规则几何形浅池水景的特点 (图7) 。放生池中散置黄蜡石, 放生锦鲤, 种植水生植物, 莲池中置人工流水于叠石间, 种植莲花, 使整个水景亲切宜人, 体现岭南人文精神中清新活波、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5]。

  图1 典型广东园林寺观分布图
图1 典型广东园林寺观分布图

  图3 a光孝寺西铁塔
图3 a光孝寺西铁塔

  图2 光孝寺大雄宝殿前庭院全景
图2 光孝寺大雄宝殿前庭院全景

  图3 b瘗发塔
图3 b瘗发塔

  图5 纯阳观建筑与水庭平面关系
图5 纯阳观建筑与水庭平面关系

  图4 云泉仙馆建筑与水庭平面关系
图4 云泉仙馆建筑与水庭平面关系

  图6 西樵山白云洞建筑与院落关系平面图
图6 西樵山白云洞建筑与院落关系平面图

  图7 光孝寺放生池石景
图7 光孝寺放生池石景

  5、结语

  广东寺观园林是岭南文化与本地宗教文化的结合, 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 独特的自然风貌、丰富的物产环境, 是广东宗教诞生的基础条件, 也是广东寺观园林设计的依据;轻松的社会环境和开放通融、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促进了南派宗教的发展;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定位将大量外来文化引入宗教文化中, 孕育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寺观园林模式。对在今后广东传统古建园林遗产保护与利用中, 结合岭南特色、延续岭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琦.广东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2]张驭寰.中国着名佛教寺院[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3]仇巨川.羊城古钞[M].陈宪猷, 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
  [4]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5]唐孝祥, 查斌.广州光孝寺庭园理景简析[J].广东园林, 2017, 39 (3) :45-49.

对应分类: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