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天井所具有的风水观及其主要功能
发布时间:2019-10-15
摘要:在徽州大宅的各个建筑和院落都会设有“天井”, 这是徽派建筑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徽派建筑的主要代表符号之一,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天井的形成、意蕴、造型、风水观念、民众信仰、功能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天井”元素在徽州建筑和园林中的应用。从而展示出徽州文化的精神, 并更多的探讨出传统徽州元素该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有价值的表现和适用。
关键词:徽州建筑; 天井; 建筑形式;
安徽南部因为地形原因, 山体较多狭窄闭塞, 所以皖南地区的建筑自古就呈现出了一种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一种样式, 因此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体系, 徽州建筑体系孕育而生。而天井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天井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徽派大院内部的通风, 光照等因素;换句话说这就是当地人在应对自然环境时的一种自我升级的表现, 同时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表现。
一、徽州天井的形成和由来
根据史实资料, 古徽州地区所专指的是安徽南部, 江西东北部和浙江西北部的共同丘陵山区, 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整个地区山峦起伏, 水流交错, 不适宜大面积粮食种植;同时受到长江流域季风影响, 长期阴雨绵绵, 潮气湿重, 因此人口自古就较少, 在《徽州府志》里就说过“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1, 意思是徽州地区面积广阔但是适宜居住的区域却不多, 最多只有一半的区域可以住人。因为生活在这的人非常少, 而且仅有的人也多是以家族而群居, 家族环境相对封闭, 思想观念上一直是不想与外部有联系, 因此徽州建筑的设计从外部看都是没有什么窗户的, 形成了一种包裹围合的四合院或三合院, 而天井的设计就恰恰是建筑围合后所形成的方形通透空间。天井一开始的设计和作用是为了改善建筑封死了的内部环境, 为内部环境提供光亮和带来通风的效果, 但重视宗族观念的徽州人根据这样的设计加入了些许造型, 天井做成一种有倾斜角度的造型, 成了一种漏斗式的形状, 风和水流可以更好的“流淌”到天井内部, 从而体现了徽州人所强调的“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因此天井的出现使得徽州建筑形成一种虽然封闭但并不死板, 虽然统一但又个性的模式。
二、徽州天井主要样式
皖南山多林密, 因此徽州建筑大多依山而建, 但具体的建筑形态非常不固定, 根据地形的不同变化也较多, 因此建筑内的天井样式也是根据建筑造型变化万千, 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 回字形天井
四周都是楼房而围合成的长方形通透空间, 这种天井多出现在四合院之内, 天井是整个四合大院的中心, 进院的大门位于下方, 称其“下厅”, 主要是作为客房而设置;与其相对的上方是“上厅”, 是家庭宗族的核心地, 是用于供奉先祖前辈灵牌的地方;而左右两处是厢房, 是家主人的住所。因为家庭宗族的传统观念, 下厅往往较天井池低几个台阶, 而上厅较天井池则高几个台阶, 并且上厅一定有一定数量的楼层, 而下厅则不一定有, 同时这种四合式的房屋的进门口往往都有屏风或家具进行遮挡, 以此避免外人直接窥探到正厅
2. 凹字形天井
主厅是正厅, 相对应是一面高墙, 两侧厢房围成的方形通透空间, 这种模式的房屋入口处就是一面高大墙体, 进门就是天井和井池, 正对的房间是“正屋”, 多为两层住宅, 下层具有客厅和房主人居住的两个功能, 二楼是用来放置祖先供奉牌位的地方;天井池两侧是厢房。
3. H形天井
两个凹字形房屋背靠背组合形成一个大“H”, 天井也相对有南北两个。南北两个天井分别靠着屋前屋后的高大墙面;正厅虽然统一只有一个, 但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正厅南部也就是前厅是用于接待贵宾, 而北部也就是后厅是用于家庭内部的活动而设置的;同样出入口也是分成两个, 并且南北两个出入口的意义也不相同。
4. 目字形天井
所谓的“目字形”建筑格局其实就是两个凹字形房屋的相接组合, 天井同样分为南北两个。这种格局的房屋造型是最贴近皖南山区的地形空间, 伴随着山地的逐渐升高, 越靠近内部正厅台阶越高, 具有步步高升的好寓意。这种造型的建筑格局的只有一个正大门, 位于“下方”, 进门后就是一处天井和天井池, 正对的是前厅用于接待宾客, 而穿过前厅又是一处天井和天井池, 正对的是后厅也是正厅, 供奉祖先、家庭聚会、主人休憩都在后厅。
以上四种天井形式总结来看不管是哪一种房屋格局, 形式上都是在强调内外有别, 家庭宗族的一种价值观念;而天井的设计上更是强烈, 只要有房屋就一定要有天井和天井池, 所以天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拥有着某种特殊的寓意, 天井的存在肯定是为了满足了人们特定的精神渴望。
关键词:徽州建筑; 天井; 建筑形式;
安徽南部因为地形原因, 山体较多狭窄闭塞, 所以皖南地区的建筑自古就呈现出了一种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一种样式, 因此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体系, 徽州建筑体系孕育而生。而天井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天井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徽派大院内部的通风, 光照等因素;换句话说这就是当地人在应对自然环境时的一种自我升级的表现, 同时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表现。
一、徽州天井的形成和由来
根据史实资料, 古徽州地区所专指的是安徽南部, 江西东北部和浙江西北部的共同丘陵山区, 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整个地区山峦起伏, 水流交错, 不适宜大面积粮食种植;同时受到长江流域季风影响, 长期阴雨绵绵, 潮气湿重, 因此人口自古就较少, 在《徽州府志》里就说过“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1, 意思是徽州地区面积广阔但是适宜居住的区域却不多, 最多只有一半的区域可以住人。因为生活在这的人非常少, 而且仅有的人也多是以家族而群居, 家族环境相对封闭, 思想观念上一直是不想与外部有联系, 因此徽州建筑的设计从外部看都是没有什么窗户的, 形成了一种包裹围合的四合院或三合院, 而天井的设计就恰恰是建筑围合后所形成的方形通透空间。天井一开始的设计和作用是为了改善建筑封死了的内部环境, 为内部环境提供光亮和带来通风的效果, 但重视宗族观念的徽州人根据这样的设计加入了些许造型, 天井做成一种有倾斜角度的造型, 成了一种漏斗式的形状, 风和水流可以更好的“流淌”到天井内部, 从而体现了徽州人所强调的“四水归堂”的风水观念。因此天井的出现使得徽州建筑形成一种虽然封闭但并不死板, 虽然统一但又个性的模式。
二、徽州天井主要样式
皖南山多林密, 因此徽州建筑大多依山而建, 但具体的建筑形态非常不固定, 根据地形的不同变化也较多, 因此建筑内的天井样式也是根据建筑造型变化万千, 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 回字形天井
四周都是楼房而围合成的长方形通透空间, 这种天井多出现在四合院之内, 天井是整个四合大院的中心, 进院的大门位于下方, 称其“下厅”, 主要是作为客房而设置;与其相对的上方是“上厅”, 是家庭宗族的核心地, 是用于供奉先祖前辈灵牌的地方;而左右两处是厢房, 是家主人的住所。因为家庭宗族的传统观念, 下厅往往较天井池低几个台阶, 而上厅较天井池则高几个台阶, 并且上厅一定有一定数量的楼层, 而下厅则不一定有, 同时这种四合式的房屋的进门口往往都有屏风或家具进行遮挡, 以此避免外人直接窥探到正厅
2. 凹字形天井
主厅是正厅, 相对应是一面高墙, 两侧厢房围成的方形通透空间, 这种模式的房屋入口处就是一面高大墙体, 进门就是天井和井池, 正对的房间是“正屋”, 多为两层住宅, 下层具有客厅和房主人居住的两个功能, 二楼是用来放置祖先供奉牌位的地方;天井池两侧是厢房。
3. H形天井
两个凹字形房屋背靠背组合形成一个大“H”, 天井也相对有南北两个。南北两个天井分别靠着屋前屋后的高大墙面;正厅虽然统一只有一个, 但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正厅南部也就是前厅是用于接待贵宾, 而北部也就是后厅是用于家庭内部的活动而设置的;同样出入口也是分成两个, 并且南北两个出入口的意义也不相同。
4. 目字形天井
所谓的“目字形”建筑格局其实就是两个凹字形房屋的相接组合, 天井同样分为南北两个。这种格局的房屋造型是最贴近皖南山区的地形空间, 伴随着山地的逐渐升高, 越靠近内部正厅台阶越高, 具有步步高升的好寓意。这种造型的建筑格局的只有一个正大门, 位于“下方”, 进门后就是一处天井和天井池, 正对的是前厅用于接待宾客, 而穿过前厅又是一处天井和天井池, 正对的是后厅也是正厅, 供奉祖先、家庭聚会、主人休憩都在后厅。
以上四种天井形式总结来看不管是哪一种房屋格局, 形式上都是在强调内外有别, 家庭宗族的一种价值观念;而天井的设计上更是强烈, 只要有房屋就一定要有天井和天井池, 所以天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拥有着某种特殊的寓意, 天井的存在肯定是为了满足了人们特定的精神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