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京津以南天主教堂古建筑特点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河北中南部近代教堂建筑探究绪论
【第二章】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第三章】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历程
【4.1-4.2】冀中南地区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
【4.3】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单体研究
【4.4-4.5】冀中南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堂本土化探讨及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河北省天主教建筑物设计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1、研究背景
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军事技术等各个层面均发生深刻变革。在建筑领域,我国传承千年的建筑营造理念同样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城市面貌悄然改变。
教堂建筑随着天主教的传入成为西方建筑最早进入中国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领域近代化的开端,对我国近代建筑体系及城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教堂建筑的发展以天主教的传播为依托,是西方传教士传教布教的产物,因此近代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发展。近代天主教的传播发展为当代天主教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天主教发展演变过程的开端。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在唐代,前后经三次传播,最终在明代传入并发展起来。
京津地区作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与港口城市,是天主教传播的中心区域。冀中南地区毗邻京津,是拱卫京师的要害地区,自然受到来自京津方向天主教传播的影响。冀中南地区即河北省位于京津之南的地区,明清时期隶属直隶,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更是南北水运、陆运的集散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冀中南地区是近代以来天主教在我国传播最广泛、发展最深入的地区之一,曾建造过大量的天主教堂,是冀中南地区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大部分教堂已不复存在,经笔者考证,现存的近代天主教堂为八座,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实物参考。
除此之外,一些文献中记载了该地区部分教堂的建造及使用情况,亦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本文以冀中南地区现存的近代天主教堂为研究基础,结合文献中记载的相关教堂,对整个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挖掘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现存建筑遗产的当代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基于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以及欧洲教堂建筑发展过程的调研与了解,以现存教堂及相关文献可考教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对比总结,以小见大,试图针对整个冀中南近代天主教堂的宗教传播背景、建筑形制特征与总体风格、本土化演变与特征、当代价值等,进行初步研究探索。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理清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传播发展脉络
天主教先后三次传入中国,前两次皆中断,明朝第三次传入,一直延续至今。传播过程中经历了清朝的百年禁教,直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支持下,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再次于中国各地大肆开展起来。冀中南地区拱卫京畿,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发展脉络如何,且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将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地方。
2)分别从城市、建筑群体、建筑单体三个角度总结了该地区教堂建筑的特征
通过对欧洲教堂建筑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与结构等的调研和了解,类比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在功能布局、建筑风格与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3)探讨天主教本土化过程及教堂建造的本土化特征,分析当代价值
通过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对比,分析天主教在本土化过程中的特点和影响,并总结天主教堂建造的本土化特征,分析其作为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在当代城市复兴中的价值。
1.2.2 研究意义
冀中南地区是我国近代天主教传播最广泛的地区之一,亦是我国近代天主教堂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在我国近代宗教传播和近代建筑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教堂已不复存在,外国天主教势力退出我国,可对该地区近代天主教的传播和天主教堂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故本文基于有限的研究资料,以点及面,对冀中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做初步研究,为该地区近代建筑研究添砖加瓦。
1)理论意义
对研究天主教在地方传播的意义对研究该地区近代城市、近代建筑的意义对研究西方建筑本土化的意义2)实践意义。收集整理一手资料,提供资料支持为教堂建筑保护利用添砖加瓦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1.3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界定
1.3.1 研究的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存 8 座近代天主教堂及相关文献中记载的 12 座近代教堂,不包含其附属建筑,如修女楼、神父楼等。
天主教堂是天主教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随着天主教传入中国而建,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冀中南地区是天主教传播最深入、教堂建造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1.3.2 研究的范围
1)时间范围
从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徐水安家庄传教,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经历了三百多年。百年禁教期间,冀中南地区的天主教势力受到压制,教堂的建造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天主教会逐渐攫取了内地传教、建造教堂的权利,冀中南地区的教堂建造活动十分兴盛。1900 年庚子之乱,天主教势力受到打击,很多教堂被捣毁,在这之后,部分地区教堂开始了重建活动。
本文以鸦片战争之后教堂的建造活动为参照依据,将具体的时间范围锁定在1840-1937 年,在这期间,教堂的建造活动遍布城乡,1937 年之后,受战乱影响,建造活动逐渐停滞。
在这期间,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发生在各个层面,建堂建筑的进入成为城市近代化的开端,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分析梳理在该时间范围内教堂建造活动的特点,教堂建筑特征,是研究整个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域范围
河北省设 11 个地级市,47 个市辖区、19 个县级市、96 个县、6 个自治县。按河北气候、地理特点和行政区域划分,习惯上把河北分为 4 个大区,分别为冀北、冀东、冀中、冀南。
本研究的题目确定了本研究的区域位置为冀中南,冀中南是指河北省位于京津之南的地区,包括石家庄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及邯郸六市全部及廊坊市一部分(图 1-1)。
图 1- 1 冀中南地区地理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天主教、天主教堂的研究学术成果很多,有从宗教、教会的角度对天主教的传播进行研究,有从城市学、建筑学的角度对近代建筑、天主教堂进行研究,有从历史建筑的保护角度进行研究。天主教在我国的传播广泛,很多地区均建有教堂,针对某一地区教堂建筑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多,如山西近代天主教堂、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北京近代建筑教堂等,但针对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研究着述很少,除杨明的期刊论文《河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对整个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做了十分简要的概述之外,基本再没有关于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研究。
本文根据自身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分别从宗教与教会、城市学与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表 1-1),现总结如下:
1)从宗教与教会的角度对天主教的传播进行研究
教会是教堂的具体建造者,宗教传播则是教堂建造的背景,因此对教堂的研究离不开对宗教与教会研究。从整体上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进行概述的专着有《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中国天主教简史》等。顾卫民先生的《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以编年体的写史方式将天主教自唐代至现代的发展过程、重大事件做了详细的阐述,极为全面;徐宗泽(1886-1947)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其《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论述了从唐代、元、明末、清代至近代的传教历程;晏可佳的《中国天主教简史》分析了不同时期传教士的活动情况及政府与民众对待天主教的态度。
以传教人物为线索对天主教传播进行研究的有《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等,均以天主教传教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为线索阐述传教过程。
从教区沿革的角度对天主教进行研究的专着有刘志庆教授的《中国天主教教区沿革史》,刘志庆教授以宏观的历史视角着眼整个中国的教区发展,同时又以省为单位对各个省份的教区沿革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 1- 1 关于天主教研究的相关文献
2)从城市学、建筑学角度对近代城市与建筑进行研究
教堂建筑是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建筑史的开端,从城市学、建筑学的角度对近代建筑史进行研究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该角度研究的文献着述颇多,有从整体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有从局部视角研究某一地域的近代建筑。
如杨秉德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史话》,从整体视角研究中国近代成熟与建筑,《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研究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以具有典型性的 13 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城市的近代化和建筑特点做了阐述;《中国近代建筑史话》以时间为脉络,阐述了近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克隆、传播与变异等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
陈雳的《楔入与涵化: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则从局部视角研究了德租时期青岛城市与建筑的特征。除此之外,针对教堂的建筑研究多以硕、博论文为主,且多以某一地区为研究范围。这些论文主要从教堂的建造背景、建筑特征、当代价值、保护利用等方面,对某一地区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比、归纳。但各个地区的研究现状并不平衡,以山东、山西、北京等地区的研究较为深入(表 1-2),河北作为天主教堂建造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却缺乏系统的研究。
表 1- 2 山东、山西、北京近代天主教堂研究统计
其他地区的教堂建筑也多以类似方法进行研究,在此不详细展开,具体研究文献见附录。
另外,有关河北近代教堂建筑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保定、宣化等城市,并且基本为某一具体教堂案例的论述,集中于几个重要天主教堂建筑。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宁的《保定市裕华西路中段历史建筑遗存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孙跃杰的《古城宣化基督教建筑研究》等,分别对保定天主教堂、宣化地区基督教堂进行了研究。对整个河北省近代教堂的研究目前只有杨明的期刊论文《河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研究》,对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做了十分简要的概述,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整个河北地区区域范围内的天主教堂研究呈现片段化和泛化。
4)从保护角度对近代建筑进行研究
从遗产保护的角度对近代建筑的修复与利用进行研究的文献着述很多,既有整体视角下对近代建筑保护的研究,也有局部视角下对某一地区近代建筑的保护进行研究。张复合先生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分析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发展演变,阐述了其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主要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中新旧空间的关系;辛同升的博士论文《鲁中地区近代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研究》,则具体到鲁中地区的历史建筑,从城市视角下对历史建筑的更新利用做了分析。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对西方古典教堂研究
在西方,宗教曾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西方古典教堂作为宗教精神的集中代表,突出的反映了宗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西方古典教堂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其建造水平多由当时的工匠决定,但工匠无法将建造技术诉诸文字,故对教堂的研究多由后来的学者完成。
如英国的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着,殷凌云、张渝杰译的《欧洲建筑纲要》,阐述了从公元 4 世纪到 20 世纪西方建筑的发展过程,尤其对中世纪的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做了细致的分类;德国汉斯·埃里希·库巴赫着,汪丽君、舒平等译的《罗马风建筑》,从早期、盛期、晚期三个时期对罗马式建筑进行了从形制、技术方面的研究; 法国路易斯?格罗德茨基着、吕舟等译的《哥特建筑》,涵盖了整个影响欧洲建筑发展达 400 年之久的哥特时代,着者广泛涉及哥特风格的历史、地理要素。不仅对作为哥特艺术源头的法国的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也包括了英格兰、德意志、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哥特建筑内容;英国大卫.斯坦克利夫着、吴丹青,吴中庆译的《教堂建筑》,叙述了千余年的教堂建筑风格演变,及其背后的宗教、神学。
不论从整体的发展演变还是某一时期教堂的特征,这些着述均体现了对西方古典教堂的研究水平。
2)对当代教堂的研究
现代建筑运动之后,教堂的建筑语汇发生了变化,开始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以现代主义手法甚至后现代主义手法开展新的表达方式。这一系列新的变化以当代建筑大师的建筑作品为主要呈现形式,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的郎香教堂(the chapelof Notre Dorne du Haut ,Ronchamp,1952-1955)、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水晶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Community Church,California,1980)、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设计的伊夫利教堂(Evry Cathedral,Friench,1988-1995)、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设计的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Roma,2003)等。
运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对宗教精神进行新的诠释,与西方古典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
1)绪论
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总体论述。
2)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本章对传教教会、天主教传播路线及特点做了梳理,由此衍生出近代天主教堂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教堂的建筑特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3)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演变历程
本章总结了西方古典教堂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别从结构与文化两个角度阐述了其发展演变的推动因素;基于此,笔者从建造活动的角度对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参考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将整个建造活动分为了三个时期;根据现存的近代教堂及文献可考教堂,对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整体风格做了初步分类,并详加阐述。
4)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
本章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城市格局、等级规模、群体布局、建筑朝向、平面形制、内部空间、主立面构图、建筑技术、细部处理及其建造特征的影响因素。
5)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本土化探讨及当代价值
本章探讨了天主教的本土化过程,并与佛教、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过程进行对比,总结了其特殊性,并进步阐述了教堂的本土化特征;通过对现存教堂这一特殊建筑遗产的价值分析,挖掘其在当代城市复兴中的积极作用。
1.5.2 研究方法
在调研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具体应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关于文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堂及近代建筑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二是对与冀中南地区近代教堂相关的县志等文献进行查阅研究。
2)调查法
笔者走访了冀中南地区现存的近代教堂,对教堂进行了测绘和影像资料的获取;并与教堂内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教堂的历史及目前使用情况。
3)跨学科研究法
笔者在对本文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从历史、社会、宗教、城市、建筑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
4)比较研究法
从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两个角度,分析天主教本土化和教堂建筑的特征;借鉴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精华, 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异,探究背后的原因。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