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土木工程论文 > 建筑论文 >
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发布时间:2019-10-15

第2章 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2.1、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京津以南天主教堂古建筑特点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河北中南部近代教堂建筑探究绪论
  【第二章】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第三章】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历程
  【4.1-4.2】冀中南地区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
  【4.3】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单体研究
  【4.4-4.5】冀中南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堂本土化探讨及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河北省天主教建筑物设计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冀中南地区紧邻京津,是明清时期天主教传播的重点区域。天主教自产生之日,到成为西方社会的统治宗教,再到数次传入中国,进入冀中南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是冀中南地区接触西方文明的开始,对该地区宗教形态、城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1、天主教的产生过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信奉耶稣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它们同属基督教,是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的。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第一宗教,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是耶稣在公元 1 世纪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后逐渐成为当时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 5 世纪,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教也随之分裂为东正教与天主教。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公元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化出来。自此,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形成。

  2.1.2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历史上天主教曾三次传入中国,前两次传播均因历史原因中断,第三次传播也几经曲折,最终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才得以迅速发展。

  天主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对“景教”的判断,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是基督教,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其不是正统的基督教,而是融合了古老的光明教、拜火教和部分基督教义的西域宗教。争议尚且不论,其主要人物为阿罗本,他以翻译经书作为传教手段,受到唐太宗的礼遇。但“景教”的传播并不成气候,后来随着武宗灭佛,“景教”的传播也随之中断。

  天主教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代,此时由于蒙古在欧亚大陆的军事行动,为景教与天主教的进入提供了条件,它们均被称为“也里可温”,受到元朝上层的优待。他们主要以元朝上层为传教对象,后随着元代在汉地的灭亡,受元朝保护的景教与天主教也一同被驱赶出境,天主教的第二次传播中断。

  天主教第三次进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叶,此时正值西方宗教改革运动,旧教势力受到打击逐步向东方发展。以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为主要代表的修会组织相继进入中国传教,但未能传教成功,万历年间,利玛窦等人进入中国传教,它们将从中国内地的具体国情出发,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手段,将天主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传教获得了成功。天主教开始在朝廷与内地传播,为日后天主教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直至清代康熙年间,中西“礼仪之争”让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巨大挫折,开始了百年禁教,天主教的传播转入地下,一直秘密在内地广大乡村传教。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会凭借着诸多不平等条约逐渐获得了传教、建造教堂的权利,天主教开始强势涌入中国城乡各地,大肆传播,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天主教徒达到数百万之众,中国天主教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外国教会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天主教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摆脱了西方教会的控制,走上了自主自办教会的发展路线。

  天主教三次传入中国,最终凭借西方武力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成为我国今天天主教存在的历史原因。

  2.1.3、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

  天主教最早传入冀中南地区是在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保定安肃(今徐水)安家庄传教,自此天主教传入冀中南地区。此后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相继经历了百年禁教时期、禁教解除后快速发展期和庚子之乱后恢复发展期。

  百年禁教前,天主教已经逐渐渗透到冀中南部分城乡地区,如保定及周边乡村、正定及周边乡村。据记载,“清顺治年间,直隶保定府、河间府、永平府等地有了少许或相当数量的教徒并陆续建起了教堂,1664 年,直隶境内有 10 座天主教堂,到 1701 年时,建有教堂 27 座”。

  百年禁教期间,天主教转入地下传教,主要传教区域是在乡村。北京传教士纷纷来到冀中南乡村进行秘密传教,保定安肃(今徐水)安家庄曾作为华北传教中心、临时主教府长达 22 年之久。至鸦片战争前,冀中南地区已有数万天主教徒。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凭借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教活动,禁教被解除,教会可以买地建堂,冀中南地区的天主教传播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庚子之乱,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教会势力,很多教堂被破坏,天主教的传播受到压制。但义和团运动很快失败,西方教会的传教很快恢复,利用庚子赔款重修被毁教堂,兴建新教堂。

  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教活动历经三百余年,是同时期中国内地天主教传播最广泛、建造教堂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累计建造教堂数千座。

  2.2、冀中南地区主要天主教会及传教路线研究

  2.2.1、冀中南地区主要天主教会及传教范围

  天主教自明代中叶第三次传入我国,先后有数十个修会组织进入中国传教,如耶稣会、方济各会、遣使会等。中国幅员辽阔,教区划分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教区分布着不同的修会组织,各自进行传教活动。

  在冀中南地区传教的修会组织主要是耶稣会、遣使会。耶稣会是最早到冀中南地区传教的修会组织。以耶稣会士利玛窦进入保定安肃安家庄传教为开端,此后其他耶稣会士又陆续到安肃一带传教。1773 年耶稣会被罗马教廷解散,直到 1814 年才被允许重新恢复,在此期间,冀中南地区的传教由法国遣使会接管。

  随着冀中南地区教区的重新划分,耶稣会、遣使会拥有各自的传教范围。1856 年教廷撤销北京教区,降格为代牧区,原北京教区一分为三:直隶北境代牧区,包括保定府、天津府、宣化府、永平府、顺天府,主教座堂在北京;直隶西南代牧区,包括正定、顺德两府,定州、赵州 2 直隶州,共 28 县,主教座堂在正定;直隶东南代牧区,包括河间、大名、广平 3 府,冀、深 2 州、35 个县,主教座堂为献县张庄教堂。

  直隶北境代牧区和直隶西南代牧区由遣使会负责,直隶东南代牧区由耶稣会负责(表 2-1、图 2-1)。

  1)耶稣会

  耶稣会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修会,于 1534 年在巴黎大学成立,是天主教最大的南修会。耶稣会曾是冀中南地区主要的传教修会,后因 1773 年耶稣会被罗马教廷解散(耶稣会直到 1814 才被允许重新恢复),其传教活动被遣使会取代。耶稣会对中国的传教影响很大,从明末到清初耶稣会总共有 472 位会士在中国服务了 190 年。

  2)遣使会

  遣使会 1699 年来到中国,是进入中国的天主教四大修会(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和遣使会)之一,主要在河北、蒙古、河南、浙江等地传教,负责直隶北境代牧区和直隶西南代牧区的传教,是冀中南地区主要传教力量。

表 2- 1 冀中南地区主要天主教会及势力范围
冀中南地区主要天主教会及势力范围

图 2- 1 1856 年冀中南地区天主教会势力范围分布图
图 2- 1 1856 年冀中南地区天主教会势力范围分布图

  2.2.2 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路线研究

  冀中南地区北邻京津,区位特殊,内部有陆路、水路交通,天主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图 2-2)。现总结出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特点如下:

  1)以京、津为起点向南辐射

  京、津作为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沿海城市,自然是天主教传播的核心区域。天主教以京、津两地为起点,逐渐向南辐射。

  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便由北京进入冀中南地区的安肃安家庄传教,其后的耶稣会士相继有北京进入冀中南地区传教;百年禁教期间,北京内教堂被查封,传教士被驱赶,很多传教修会进入冀中南地区秘密传教,遣使会士赵若望便选择了安肃县安家庄作为临时主教公署,在此秘密传教有 22 年,自此安家庄成为了教会在华北的另一传教中心。

  天津方向主要沿大运河沿线,后为津浦铁路沿线传教,影响到沧州、衡水一带。

  2)次级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辐射

  早期天主教从京津向南传播之后,其辐射范围内的城市又形成了次级区域中心,并将天主教传入周边区域。如以安家庄、保定、正定等区域中心,逐步向周边城镇、乡村发展,形成了中心区域、次级乡镇的逐级辐射发展传播模式。

  3)多条路线交叉重叠

  由于冀中南地区传播修会先以耶稣会为主,后遣使会接管其教区,且冀中南地区紧邻鲁西北,故其传教路线较为复杂,与山东鲁西北区域联系密切。

  如冀中南地区主要以京、津为起点向南传播,然而另有其他修会传教士从山东向北进去冀中南地区进行传教活动。

图 2- 2 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路线图
图 2- 2 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路线图

  2.3 外国教会建筑权的获取及教堂分布

  天主教在中国历经三次传播,由利玛窦等传教士倡导的天主教本土化为天主教日后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中西“礼仪之争”引起的百年禁教,险些又将天主教的第三次传播中断,最终天主教凭借着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强势进入,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不断攫取传教、建造的权利。由此,天主教深入内地传教,建堂遍布冀中南城乡各地。

  2.3.1 外国天主教会建筑权的获取

  外国天主教会通过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步步获取到传教权与教堂建造权。鸦片战争后,1844 年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 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

  同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也规定:“佛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急院、学房、坟地各项”。因当时传教尚未合法化,故而没写“传教士”或“教会”可以建礼拜堂,在清政府看来,建礼拜堂是西人自用的,却不知其建造主体是传教士或教会组织。1846 年道光皇帝正式批准解除禁令,将禁教时期被充公的天主堂归还教会,但仍不准外国人进入内地传教。1858 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允许传教士到内地传教,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在与清政府的条约中写入类似条款,由此西方教会获得了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随着清政府对天主教的弛禁和准许其内地自由传教,传教士也设法获取自由建立教堂等建筑权利。1860 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时,担任法国公使翻译员的传教士艾嘉略擅自在中文本第六款中加入“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字句,而这在法文文本中是没有的。自此,外国教会凭借着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攫取了内地传教与建造教堂的权利。(图 2-3)

图 2- 3 外国教会获取建筑权的重要节点
图 2- 3 外国教会获取建筑权的重要节点

  2.3.2 冀中南地区教堂分布现状

  外国教会在获得内地自由传教与建造教堂的权利之后,广泛深入冀中南地区传教,经过鸦片战争后的快速发展期和庚子之乱后的恢复发展期近百年时间,天主教广泛影响冀中南地区,其所建教堂遍布城乡。

  数量众多的教堂广布于冀中南地区,其分布现状与教会的逐级传教特点、教区划分及中国传统地域格局有关。

  (1)城区

  冀中南地区为传统的地域格局,广大乡村及散落其中的城市。城区历来都是人口和经济文化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城区是天主教传教的重点区域,同时也多为辐射周边乡村的中心区域。

  (2)乡村

  冀中南地区的传统地域格局决定乡村占绝大部分,自然而然成为外国教会的主要传教区域。百年禁教期间,广大乡村为天主教的生存及秘密传教提供条件,很多地区以乡村为整个区域的传教中心。除此之外,乡村集聚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它们生活贫苦且多无精神寄托,为天主教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2.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天主教的产生及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进行了阐述,对两个主要天主教修会——耶稣会和遣使会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教活动进行总结,并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天主教的传播路线及特点,最后对天主教会对建筑建造权的攫取及教堂的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展现冀中南地区教堂建筑的背景全貌。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对应分类: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