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土木工程论文 > 建筑论文 >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9-10-15

第3章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历程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京津以南天主教堂古建筑特点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河北中南部近代教堂建筑探究绪论
  【第二章】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第三章】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历程
  【4.1-4.2】冀中南地区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
  【4.3】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单体研究
  【4.4-4.5】冀中南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堂本土化探讨及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河北省天主教建筑物设计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天主教堂建筑作为一种外来的建筑形式,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演化的历史背景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直至近代,经历了不同的建造时期,受西方古典教堂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呈现出了中西杂糅的建筑特点。

  本章追溯西方古典教堂发展演变,并对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发展历程作细致的概括总结,并对其总体建筑风格进行研究。

  3.1 西方教堂建筑发展演变历程

  西方古典教堂随着基督宗教的发展,在形制、结构和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是当时最高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展示着西方建筑史的辉煌成就。西方古典教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表 3-1)。

表 3- 1 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教堂
表 3- 1 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教堂

  3.1.1 西方教堂结构发展历程

  教堂的发展演变是伴随着结构的发展、演变而来,教堂的结构则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试验,最终发展成为较为先进、稳定、合理的结构体系,为教堂风格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基础。

  教堂结构的发展最核心的是券拱技术的发展。古罗马建筑创造了光辉的券拱技术,并大量应用于剧场、斗兽场、庙宇、公共浴场、住宅及宫殿,成为古罗马建筑的技术核心。(表 3-2)

表 3- 2 古罗马光辉的券拱技术
表 3- 2 古罗马光辉的券拱技术

  古罗马灭亡后,西欧经济、建筑衰落,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随之失传。西欧各地教堂形制不一,在平面形制上基本都采用古罗马巴西利卡,屋顶结构上由于券拱技术的失传,基本以木屋架代替券拱结构作为屋顶的结构形式。十世纪起,券拱技术从意大利北部传入莱茵河流域发达城市,进而传遍西欧。教堂开始采用券拱技术,罗马式建筑兴起。罗马式建筑因早期技术不成熟,逐渐又重新使用、发展了十字拱、筒形短拱,技术,解决了教堂部分技术难题。直到 12 世纪中叶,教堂的结构技术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没有很好的解决结构与形式美的统一,建筑整体比较沉重,依然存在拱顶带来的一些艺术形式上的问题:拱顶的平衡没有明确可靠的方案,拱顶厚重,开窗较小,内部狭隘昏暗,外观封闭。

  12 世纪下半叶,工匠们逐渐集中了散见各地后期罗马式教堂的十字拱、骨架券、两圆心尖拱、尖券等做法和利用扶壁抵挡侧推力的尝试,加以发展,配套成型,并给它们以完善的艺术上的处理,形成成熟的风格,一种新的结构体系逐渐形成—哥特式结构。(表 3-3)

表 3- 3 西欧券拱技术发展演变历程
西欧券拱技术发展演变历程

  哥特式结构的特点:第一,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为框架式的,其余的填充维护部分就减薄到 25-30cm 左右,拱顶重量减轻,侧推力减小;第二,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因而可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的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第三,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尖拱,有利于减轻结构。

  哥特式结构的普遍应用直接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的因素,哥特式教堂逐渐发展到顶峰,达到了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成为西方教堂最为辉煌灿烂的类型。

  3.1.2 文化因素对西方天主教堂发展演变的影响

  西方天主教堂的发展演变受文化影响颇深,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教堂更是受到统治阶级文化诉求、宗教文化、城市文化、工匠审美的影响。西欧各国中世纪教堂建筑发展演变之路有所不同,其中以法国的中世纪建筑史最为典型,其余各国深受法国的影响,笔者以法国教堂为例,剖析不同时期文化因素对教堂发展演变的影响,窥见整个西方文化因素对教堂发展演变的影响(表 3-4)。

  罗曼早期,教堂的发展以宗教文化为主,即修道院教堂。修道院教堂多为修道士修建、使用,因此受修道士活动影响很大,比如发达的横厅、高耸的钟楼、放射状的小礼拜室,但修道士建造技术落后,不尚装饰,因此修道院教堂封闭承重、甚至稍显简陋;罗曼晚期,法国城市兴起,市民文化萌芽,教堂开始作为城市荣耀来建造,城市教堂逐渐与修道院教堂并驾齐驱。专业建筑工匠的出现,使得教堂的结构技术进步明显,开始追求教堂的整体构图,匀称和谐,装饰也逐渐增多,有些教堂开始出现哥特教堂早期的一些特征。

  哥特早期,法国城市发展到了新阶段,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主导文化,城市教堂逐渐取代修道院教堂,成为法国教堂的代表。从圣德尼教堂到巴黎圣母院,再到韩斯主教堂,哥特式教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哥特后期,受宫廷文化影响,繁冗的装饰、花巧的结构与构造逐渐取代了早期哥特教堂健康理性的原则,开始走向繁琐,法国发展了“辉煌的”哥特式建筑,其垂直线条逐渐被各种装饰物缓和,建于 13 世纪的亚眠主教堂西立面已初漏端倪。17 世纪,随着绝对君权的形成,形成了古典主义文化。古典主义建筑讲求理性、清晰、稳定,后期又汲取了巴洛克艺术的理念与手法,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多用于世俗建筑,教堂建筑亦受到影响。

表 3- 4 文化因素对法国各时期教堂的影响
表 3- 4 文化因素对法国各时期教堂的影响

  3.2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发展历程

  西方教堂的发展演变历经千余年,其本质特征为西方本土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结构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主流文化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与西方教堂在中国的发展完全不同,西方教堂在中国的发展是在其自身发展成熟之后进入中国,受中国传统营造技术的制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天主教的传播与发展,传统营造技术制约教堂的建造。因此西方教堂进入中国没有经历类似西方的演变过程,只是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发展不断以传统建造方式还原西方教堂典型特征。

  天主教正式传入冀中南地区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从传入伊始到近代成熟,经历了三百多年。在这期间,伴随着传教的不断深入,教堂的建造成为传教布教的重要活动,经历了整个传教过程,但大量密集的建造则集中在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与西方教堂发展演变过程相比,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演变过程不是按照西方教堂模式进行,而是在成熟的西方教堂基础上,融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与建造方式,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此地区近代教堂建筑的研究应以西方教堂建筑发展演变为基础,基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对建筑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深入发掘。教堂建筑作为中国近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发展过程与近代历史的发展是相吻合的,对该地区近代教堂发展演变的时间节点划分参考了近代史的分期,在笔者研究的时间范围内,以教堂的建造活动为依据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图 3-1):

  1)第一阶段——秘密传教期(1846 年前)

  2)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1846 年—1900 年)

  3)第三阶段——恢复发展期(1900 年-1937 年)

  理由如下:1846 年与 1900 年作为划分三个时期的时间节点,分别是百年禁教解除与庚子之乱的时间点。1846 年之前,天主教传教活动受到抑制,教堂的建造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百年禁教解除后,天主教开始大规模深入冀中南内地传教,开始了大规模的教堂建造活动; 1900 年庚子之乱,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受到义和团沉重打击,大量教堂损毁,庚子赔款后教堂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活动。

  笔者通过对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传教背景与教堂建造情况分析,得出天主教堂建造在传教初始期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随着传教的不断深入,教堂的建造开始融入西方教堂的建筑元素,呈现为中西混合式的形态特征。因此,整个冀中南地区的教堂风格特征并不是某个时期呈现某一特定风格,而是以传教活动的深入情况为基础,故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中西杂糅风格贯穿整个传教期间。教堂建筑在三个时期的建造活动,是西方教堂建筑文化根植于中国本土,以中国传统建造技术不断还原西方教堂建筑特征的过程。

图 3- 1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演变分期图(来源:自绘)
图 3- 1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演变分期图(来源:自绘)

  3.2.1 第一阶段—秘密传教期1846 年百年禁教解除之前,天主教传教活动受到抑制,教堂大规模的建造活动基本停滞,天主教转入地下传教,此时教堂的建造活动主要为改造当地的民居、寺庙,置换建筑功能以为传教使用;或按照当地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略加西洋装饰,甚至仅立十字架为象征。

  徐水安家庄是天主教最早传入河北的村庄,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便开始在此传教,禁教期间一直作为北京教区的传教中心,采用本地传统建筑形式但赋予其宗教功能。第一阶段秘密传教期内传统建筑样式的宗教场所因年代久远,加之教会后期的改造扩建等原因,已基本不存,因留存资料有限,现有文字记录的有保定徐水安家庄教堂、平山讲里村教堂,但具体建筑形式、布置方式等已不可考。(表 3-5)

表 3- 5 第一阶段教堂建造统计
表 3- 5 第一阶段教堂建造统计

  3.2.2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天主教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清廷解除百年禁教之后,天主教会势力广泛深入城市、乡村传教,建造了大量的教堂,教堂建造活动进入发展前期。

  这个时期建造的教堂往往不太纯粹,建筑形式与设计手法往往中西混杂,一方面缺乏设计与施工,教堂一般没有专业的设计师参与,当地工匠没有西方教堂的概念与建造经验;二是资金往往不足:教堂资金一般由教会拨付或教徒募集,这一时期的教徒数量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会拨付的资金亦有限。

  为了便于建造,且易于当地教民接受,教会采取折衷手段,将西方教堂建筑典型特征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结合,此时的天主教堂呈现出中、西建筑风格混杂的特点,既有西方教堂典型建筑元素,如拱券、玫瑰窗、钟塔等,又有当地传统的双坡屋面、灰瓦覆顶等,且两者并置,互不融合。

  较为典型的案例为徐水安庄教堂、正定主教堂、献县南单桥天主教堂等。徐水安庄教堂等级较高,为当时的总堂,且建造于刚刚解除百年禁教的 1846 年,是这一时期的教堂建造特征的集中代表。其西方教堂特征元素较献县南单桥天主教堂较多,但基本集中于教堂主立面,且不纯粹,教堂内部空间单一,西方教堂特征很少,没有中厅与侧廊的高差,内部的空间序列极为简化,装修为中式。

  正定主教堂同为总堂,于 1858 年建造,不论主立面设计还是内部空间,均明显优于徐水安庄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一方面教堂的建造有政府支持,第一任法籍主教董若翰得到清廷赐给的隆兴寺西侧行宫建为教堂;二是资金充足,省去购置田地之资,以白银四万两用于教堂的建造;三是教堂设计由马蒂神甫主持,钟楼系中国建筑师设计。由此,正定主教堂在主立面及内部空间上优于建造时间较早的正定天主教堂。

  献县南单桥天主教堂建筑风格融合献县当地的传统民居风格,教堂的入口门头皆是当地传统民居的门头形式,并结合了西方教堂门头常见的拱门;屋顶结构亦是当地民居的传统两坡屋顶;平面也是以当地民居的间、进划分。钟楼、门、窗、雕刻等部位为西式建筑符号。

  由此推测这一时期的教堂建造活动特点:传教已经基本深入到冀中南城乡各地,教堂大规模建造,整体上中西风格并置,主立面形式杂糅,内部空间序列简化,中国传统建造技术正力图复原西方教堂的建筑空间特征。(表 3-6)
 

表 3- 6 第二阶段教堂建造统计
表 3- 6 第二阶段教堂建造统计

  3.2.3 第三阶段—恢复发展期

  1900 年庚子之乱,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捣毁了大量天主教堂,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庚子赔款之后,天主教以恢复其传教势力为主要目的,城镇地区教堂建造活动开始以重建、扩建为主,未遭破坏的部分乡村地区随着天主教的传播深入也开始建造教堂。

  这一时期的重建、扩建的教堂主要以保定天主教堂、保定南关天主教堂、大名天主教堂为典型代表。(表 3-7)

表 3- 7 第三阶段重建、扩建教堂统计
表 3- 7 第三阶段重建、扩建教堂统计

  乡村地区在 “庚子赔款”后亦开始兴建大量教堂,以保定教区为例有田各庄天主堂、南宋村天主堂、小望亭天主堂、谢庄天主堂、温仁天主堂、张登天主堂、牛庄天主堂、等,现均已不存,其准确数量不可考证。(表 3-8)

表 3- 8 第三阶段保定教区部分乡村新建教堂统计
表 3- 8 第三阶段保定教区部分乡村新建教堂统计

  这一时期的建造特点为:重建、扩建的教堂基本以复原西方教堂建筑特征为主导,尤其是主立面及内部空间特征;乡村地区新建教堂以平房为主,规模不一,多在入口处的山墙面赋予西方教堂建筑元素。

  3.3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总体风格研究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造活动经历了第一阶段——秘密传教期、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恢复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之后,数量规模均达到了高峰。西方教堂建筑特征与中国传统建造技术的结合,使得该地区的教堂基本上呈现典型的折中主义风格,即典型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杂糅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混合型风格。该地区天主教堂大部分是法国耶稣会和遣使会所建,因此深受法国教堂建筑的影响。建造之时受到当时背景条件所限, 教堂的建造资金十分有限,建筑材料一般就地取材,设计与施工往往是传教士与当地工匠配合完成,因此其本土化特征十分明显。

  笔者按照西方古典教堂的显着特征对该地区教堂的总体风格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以下就上述两种不同风格进行细致分析:

  3.3.1 罗马式教堂

  罗马式是 9 至 12 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古罗马的半圆拱券结构为典型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西面有一、二座钟楼,开窗小内部空间幽暗。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多吸收了西方古典罗马式教堂的半圆形拱券、对称钟楼等特征元素。据现存教堂实例及可搜集的文献资料,罗曼式教堂有保定天主教堂,徐水安庄天主教堂,定州小召村天主堂(已毁)(表 3-9)。其显着特征是两侧对称的钟塔、半圆拱形的门窗、室内的肋骨拱穹顶,表现出厚重敦实、均衡稳定的美学效果。

表 3- 9 罗马式教堂统计
表 3- 9 罗马式教堂统计

  3.3.2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是 1 2 至 1 6 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盛期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以轻灵的骨架券、独立的飞扶壁、两圆心的尖拱尖券为主要特征。据现存资料分析,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以哥特式风格为主,广泛分布于城镇与乡村,其中大名天主教堂、保定南关天主堂、正定主教堂、清苑东闾中华圣母堂、献县张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哥特风格的集中代表。

  这些教堂的显着特征是双圆心尖券门窗高耸的尖塔、中厅与侧廊的高差、室内柱廊连续尖券与尖肋拱顶等,体现了西方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表 3-10)

表 3- 10 典型哥特式教堂统计
表 3- 10 典型哥特式教堂统计

  除此之外,散布于乡村、规模较小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数量众多,它们基本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双坡屋顶,以主入口处的山墙面做为主立面,营造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它们多以高耸的尖塔作为整个建筑的标志,或辅以尖券门窗、玫瑰窗,或三角形山花,这类教堂主要有藁城天主教堂、藁城表灵教堂、藁城广阳教堂、灵寿冯家教堂、藁城小丰教堂、保定南宋村教堂、无极县黄台天主教堂、河间天主堂等,是冀中南地区小体量哥特式教堂的典型代表。(表 3-11)

表 3- 11 乡村地区部分哥特式教堂统计
表 3- 11 乡村地区部分哥特式教堂统计

  3.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以西方教堂的发展演变过程为参考,对比分析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发展演变过程,以该地区的教堂建造活动为依据,参照我国近代社会背景,将冀中南地区教堂建造活动划分为三个时期,秘密传教期、发展前期与发展后期,且分别探讨了三个时期的建造特点;基于此,通过现存教堂及可考文献资料,对整个冀中南地区的近代天主教堂风格进行统计分类,以西方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为标准,对可考教堂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归纳出广布于城镇、乡村的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风格特征,以此作为整个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的研究片段。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对应分类: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