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特征研究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京津以南天主教堂古建筑特点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河北中南部近代教堂建筑探究绪论
【第二章】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的传播及教堂分布现状
【第三章】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发展历程
【4.1-4.2】冀中南地区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
【4.3】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单体研究
【4.4-4.5】冀中南天主教堂建筑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冀中南地区天主教堂本土化探讨及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河北省天主教建筑物设计特征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1、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城市格局研究
4.1.1、主要城区教堂格局研究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多由京、津传入,在传入过程中多参照京、津的传教布教方法,其中教堂城市格局是影响该地方传教、布教的重要因素。以北京为例,北京在传教布教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东、南、西、北四堂的格局8,其中北堂——西什库教堂长期作为主教座堂,形成“一主三副”的功能区分。冀中南地区城市教堂的分布根据近代城市规模的大小、教民数量的多少及分布也形成了“一主多副”的格局:一座主教堂、一座或数座分堂。
以保定为例:禁教期间,保定总堂位于徐水安庄教堂,1846 年主教孟振生在保定北关桥东购地 16 亩,建房 40 间,称保定北关天主堂,为今保定主教座堂前身。1898 年北关天主堂神父杜保禄与直隶总督荣禄立契,将城内的旧清河道署与北堂互换,建立了今天的主教座堂。1918 年富成功回国,从法国总理克莱蒙取得法郎 10 万元,返回教区在南关史庄购地建立分堂,以及公教医院和方济各修女院、崇贞法语学校,现只存教堂,即保定南关天主教堂。自此保定城区形成了北堂—南堂、一主一副的城市格局。
与保定城市教堂格局类似:正定作为直隶正定府的中心,西南代牧区的中心城市,其城市教堂格局也呈现“一主多副”。其后随着 1907 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通车,石家庄作为交通枢纽城市,逐渐发展起来,行政中心、经济中心也逐渐由正定转移到了石家庄。1913 年天主教正定教区在东焦村(今市政府西院西侧)创建市内第一座天主堂,1930 年在石家庄北大街创建新的天主堂。北大街天主堂称为北堂,东焦村的称为西堂,后又在煤市街和西花园分别创建天主堂的南堂和东堂。自此,石家庄城区亦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堂格局。
中心城市城区教堂“一主多副”的格局(表 4-1)既是满足城区传教、布教需求,同时主座教堂又是作为整个教区的总堂。而教区内小城镇及乡村的教堂分布则多根据教徒的分布设置教堂,一般小城镇设教堂一座,广大乡村则根据教徒的分布进行设置。
表 4- 1 主要城区教堂城市格局
4.1.2、教堂等级规模研究
西方天主教堂有等级之分,主要分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圣殿、座堂、圣堂、小礼拜堂。圣殿通常为总主教所在或特殊宗教事迹发生地,等级最高,规模最大;座堂主要为教区驻在地,统辖整个教区;圣堂为主任牧师所在地,掌管教区内某一片区;小礼拜堂等级最低,为底层教会组织礼拜堂,有驻堂神父一位。不同等级的教堂,职能、掌管的区域及教众人数均不同。通过不同等级教堂的分布,完善了天主教传教、布教体系。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等级体系的建立参照了西方天主教堂的等级体系,但依然有所不同。最初由于西方天主教会对我国地域的不熟悉及传教范围小导致了教区体系划分不合理,随着天主教深入广泛的传播,教区划分逐渐清晰、等级配置与体系渐趋合理完善,教堂的等级也逐渐随着体系的变化呈现出区域性的等级之分。
冀中南地区隶属北京教区,1856 年北京教区划分为三个宗座代牧区:直隶北部宗座代牧区、直隶东南宗座代牧区、直隶西南宗座代牧区。随着天主教会在内地自由传教后,天主教在冀中南地区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三大代牧区根据传播布教情况逐渐又向下划分为保定代牧区、大名代牧区、正定代牧区等十几个代牧区,以适应新的传播布教形势。(图 4-1)
图 4- 1 冀中南地区教区架构(来源:自绘)
随着冀中南地区教区体系划分不断发展,相应等级的教堂随之建立,遍布整个冀中南地区,成为整个冀中南传教布教的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近代教堂不复存在,从对现存教堂的调研及文献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对现存教堂及文献可考教堂的等级、规模做了梳理,总结、比较其面积大小、容纳教徒人数,分析总堂的分布特征,并据此窥见整个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等级规模概况。(表 4-2、图 4-2)
表 4- 2 冀中南地区代表性教堂等级、规模统计
图 4- 2 总堂在冀中南地区的分布
4.2、冀中南地区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
教堂一般以建筑群体的形式建造,不仅要满足举行宗教活动的需求,还要满足神父、修士等的生活需求。除此之外,教会为服务于教民或者扩大影响等原因往往建造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建筑,这些建筑与教堂、神父楼、财务楼、厨房等共同构成了教堂建筑群。
教堂建筑群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群落在具体建筑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堂建筑群整体布局虽采取中国传统院落式,但因建筑功能及体量差异,其与当地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差异很大。这种建筑群体布局与教堂建筑、附属建筑体量的差异打破了冀中南地区院落布局下的建筑空间肌理,成为冀中南城区、乡镇结构改变、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4.2.1、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群体布局
西方城市教堂多以城市公共广场为核心,是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教堂坐西朝东,教堂、附属建筑、市政建筑及广场共同组成了建筑群,开放的城市广场为教徒及市民提供了具有良好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客厅。宗教和生活紧密相连,教堂及附近的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教堂建筑与其附属建筑没有特定的区域,而是对整个城市开放。其具体建筑布局往往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分散布置,注重群体布局关系与教堂西立面。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布局与西方教堂建筑有所不同:受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特点及时代背景的影响,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注重群体布局,单体围合,围合的院落取代中心广场而作为建筑群体的核心,院落的世俗性与封闭性取代了广场的仪式感与开放性。
此外,教堂建筑院落式的群体布局与当地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亦有差别:首先教堂建筑群与当地传统建筑群在建筑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当地传统的民居以居住为主要功能,而教堂建筑群则包含了居住、礼拜、学校、医院等功能,因此教堂建筑群体布局虽采用了院落式布局方式,但并没有按照当地较为单一的功能属性进行群体布局,而是在传统院落式布局的基础上更加灵活。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历经时代变迁多以不复存在,而现存教堂几经变革,其附属建筑大多已毁,因此很难通过现存教堂及现有资料还原其历史布局,只能通过现状布局窥见其原貌,对其历史布局进行初步研究。
现存教堂以保定天主教堂建筑群的院落特征最为完整。保定天主教堂建筑群目前由教堂及办公楼、神职人员休息处等附属用房组成,是较为规整的三进院落布局。第一进院落为教堂的堂前空间,用于集中人流的集散;第二进院落为教堂与北侧办公区、西侧西配楼共同围合而成;第三进院落为办公区内部庭院。其中教堂位于建筑群的最南侧,南北走向打破了前后院落,且体量巨大,成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图 4-3)整个教堂建筑群体布局与传统院落的差异十分明显:首先,南北向的教堂打破了整个院落空间的连续,一进院与二进院受到了教堂体量的压迫;其次,由于一进院与二进院被教堂压迫,因此整个院落空间是以教堂为核心,与西方以广场为中心和中国传统建筑群体以院落为核心均不同;再次,教堂建筑的建筑形象与其他建筑差异较大。
图 4- 3 保定天主教堂现状总平面图
现存的保定南关天主教堂原有包括牧师楼、修道院、礼拜堂等建筑,现仅存礼拜堂一座,占地面积为 370 平方米。文革期间教堂与其他附属建筑都被没收占用,并遭破坏。
由于教会用地后期被占用开发,其历史布局肌理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南关教堂年久失修,内部多处坍塌,处于一片衰败的街区中,与不远处的裕华路历史街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表 4-3)其他现存教堂基本已失去原有群体布局的痕迹,此处不再赘述。
表 4- 3 保定南关天主教堂院落现状
4.2.2、院落布局下的建筑肌理差异
冀中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虽同样是院落布局特征,但由于体量、建筑形式与当地传统民居差异巨大,因此冀中南地区连续完整的建筑肌理被打破,点状异形的教堂散布其间,成为冀中南地区传统城市近代化的开端。由于冀中南地区大部分教堂已毁,且旧有城市肌理已完全不存,无法对教堂建筑群与当地民居进行图底关系的对比,准确地分析其建筑肌理的差异性,但可以从部分教堂的老照片窥见一二。笔者搜集到了部分教堂的老照片,照片内体现出教堂与周边建筑在体量、建筑风格方面的对比。与当地民居相比,这些教堂体量巨大,尤其是保定天主教堂、大名天主教堂、清苑-东闾中华圣母堂、正定主教堂、献县张庄教堂等总堂,不仅在平面尺寸、高度上要远远超过当地民居,而且在建筑形象上与当地民居风格迥异。(表 4-4)由此可见,这些教堂在平面尺寸上打破了当地民居的传统的尺寸范围,其高度在竖向空间亦打破了当地连续的屋顶轮廓线,巨大的体量对周边建筑形成了压迫感。
表 4- 4 部分教堂(老照片)与当地民居体量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