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满汉民居特色研究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东北农村传统民居产业化设计探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民居+建材中心的建筑设计研究绪论
【第二章】满汉民居特色研究
【3.1-3.3】建材展示中心前期策划
【3.4-3.6】农村住宅产品前期准备工作
【4.1】大连唐家建材市场和住宅的整体规划设计
【4.2】建筑材料展示中心设计
【4.3-4.5】住宅产品设计和配套单体设计
【第五章】农村户型建筑专题研究
【第六章-参考文献】农村商业建筑和民居整合设计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2.1、满汉传统民居文化
满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显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的载体,留下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和特定民族文化、风俗、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建筑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共生融合状态,其实更映射着当今的现代建筑主流理念。
2.1.1、满族单体建筑特色
1.布局特征
满族住宅的院落十分的宽敞明亮,一般由一正房夹带两旁厢房构成的合院,或为三间,或为五间。满族居民根据财富及身份地位的划分,分成四合院和三合院的形式。贵族住在四合院,平民则居住在三合院。四合院房屋平面布局相较三合院更为完整紧密,采用完全对称式的以正房为主体建筑的布局方法。这种布局方法主要受萨满教的影响,是构成满族传统民居的布局及内部空间的重要建筑原理,不仅存在于平民,更存在与王宫。
正房和厢房的布局呈“冂”字形,正房位于轴线中心位置,厢房在其两侧,其间距离以正房面阔为标准。前院建筑的左右厢房一般以小间阁连接,是内院厢房的延伸,其高度比内厢房略低,以示区别。一道腰墙把前、后两院隔开,在正中建院门,并有在院心处置影壁,后期影壁逐渐消失。
2.平面布局
1)满族平面布局一般为口袋房,门的位置不同于汉族,习惯在正房右侧开门,住人的居室成为两间或三间相连,从东侧中间开门的格局,类似口袋的样式,民间俗称“口袋房”或称“斗室”。
2)炕:炕是满族民居最大的特色,三面环室,故称“万字炕”,南北炕五尺多,满族卧室的炕占据了室内大部分的空间,长与室内面宽相等,一般长一丈左右,连接南北的西炕较窄,不超过三尺。
3)厨房:满族民居的厨房由于住宅内人口数量较多,锅台要安置大锅,常规尺寸1.2 米 x0.7 米,锅台的烧火口均不两两相对。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在东屋的后半部,堆放厨房杂乱物品,另一种将厨房置于屋外院落。
4)倒闸:满族居民在较为宽敞的灶屋的北边又隔出一间小屋,俗称“倒闸”。倒闸的设置既有利于室内冬季保温,又兼具一定的使用功能。
5)烟囱:无论汉族或满族,烟囱对人们的生活起居起着重要的作用,满族的烟囱建在房屋的东侧或西侧,主要材料以黄泥、土坯或砖砌筑。烟囱离山墙有一定间隔,底部烟道下方留出一个浅坑,以防冷风侵入。又称“跨海烟囱”
6)月台:满族正房前的中央位置会设置月台。月台属于满族民居的一个特殊空间,是拓展室内空间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由于平台占据了大量的剩余空间,在功能至上的考虑下,满族民居的发展过程逐渐淘汰了月台。
图 2.1 口袋屋
图 2.2 满族民居建筑立面
3.立面特色
1)屋顶:满族民居的屋顶通常为草屋顶或者瓦片顶,其中瓦片顶的构造做法同传统的合拢瓦作法不同,采用仰瓦砌筑的方式形成两段较为光滑的坡屋面,然后在坡的两端做两垅或三垅合瓦压边,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冬季雨雪较大,仰瓦铺面便于屋顶快速将雨雪疏散。屋顶形式大部分为“Λ”型的硬山式屋顶,几乎没有别的建筑形式。
2)墙:一般分为檐墙、山墙。檐墙是屋檐下的墙壁,根据檐部分为“前檐墙”和“后檐墙”。满族民居的一个特点是在前檐的东侧设置一个凹壁神龛。
3)门窗:满族传统习俗,房门开在一侧,通常正方中间的前开门叫房门,并且每扇门有精细的刻镂,也糊以纸,防寒之用,从堂屋连接东西各卧室的东西侧有隔扇门。
每扇窗户分上下两层,可向内吊起,用棍支撑。下层为竖着的二三格,平时不开。上层窗户往往雕刻“万”字、“寿”字形的棱条。每个房子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后窗。北面少窗,主要为夏季形成“过堂风”,冬季防寒。
4)台基:建筑台基大多出现在满族皇家建筑或贵族建筑中,多用砖石混砌,而普通居民出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多是在墙下面加一圈土衬石来保护建筑,极少使用砖石。
台基由于浪费时间和材料,所以在后期的满族民居中被弃用,但其作用还是比较大,从心理上满族人居高的喜好,还有一定的御寒功能。
4.家具特色
1)炕桌:炕桌是满族人家炕上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满族居民日常生活饮食必不可少的元素,高约 30 厘米,长约 80 厘米,宽约 60 厘米,形式很简单,为卯榫结构。在漫长冬日,家人和朋友齐聚,坐在热炕上,享受着美食与亲情。还有一种“火盆桌”,是在桌面中间掏一个直径约为 30 厘米的圆洞,将锅嵌入圆洞中,下置火盆,因此得名。
2)炕柜:由于东北气候寒冷,地域辽阔,人们的起居饮食都愿意选择在暖和的炕上,所以满族以独有的"炕上文化"而闻名。人们的饮食和起居既然选择并习惯在炕上,所以少不了储存食物、被褥及杂物的柜子。炕柜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存放衣物、被褥和枕头,早起必须将被褥叠整齐放置,并且花纹五颜六色,整体看起来很漂亮。据当地居民讲,时至今日,只要有老人活着,这些柜多保存良好,仍在使用,这是老人们当年珍贵的结婚之物。
3)悠车:悠车是满族的特色,是颇富地域特色的松辽民俗之一,孩子哭泣的时候可以摇晃来哄孩子,外形如船,材料多用木制,用长皮条或绳穿环内,悬于梁上,距离地面有一定距离,悠车外部绘以彩画。它起源于东北少数民族的发明,被称之为"东北三大怪"之一。
图 2.3 家具特色
图 2.4 灰白色墙面
5.建筑色彩特色
满族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也是满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无形体现。在满族传统民俗文化中,人们以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王者的象征,而与红色接近的黄色则被认为是尊贵的代表,所以满族王权贵族所居住的建筑中多采用红色墙体与黄色琉璃瓦。而满族的普通老百姓则通常采用灰色白墙面,一方面是因为就地取材,减少建筑造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满族人所崇尚的萨满教认为白色最为纯洁。
2.1.2、满族群体建筑特色
1.合院布局特点
传统的满族民居,单元院落整体布局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庭院很宽敞。四合院是满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部分是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功能有休息、娱乐、生产、生活等等。院落是室内外过渡融合的空间,以庭院中心开始,正房和厢房向心而筑,一般满族民居院落布局由入口大门、院墙、厢房和正房组合而成。布局要素包括正门、院落、正房、厢房、障子、牲口棚、索罗杆、苞米楼等。满族民居采用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但是与传统的四合院区别在于,一般的四合院大门位于东南位,而满族四合院的大门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轴线上,主要考虑方便车辆进出,也体现着满族居民的豁达胸襟。
传统满族民居讲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自然封闭的庭院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因为开阔的庭院无法抵御恶劣的气候。当地居民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总结四季的太阳高度的不同和日照阴影的变化,设计以庭院和走廊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抵御北方冬季风雪的侵袭和春天风沙弥漫的天气。
1)大门:大门是满族合院的主要象征,在满族民居合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大门是空间序列组合最起始的部分,是城市内外空间划分的标注,它也是家庭居民身份的象征。《中国建筑史》中写到:大门分为两种,一为外垣之一,谓之墙门,三间五间之建筑用其中一间为门,上宇下基,谓之屋门。通过大门,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建筑的规模。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大门只是起着隔离室内外的作用,但对于富庶的大户人家而言,大门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并且在建造过程中,对大门的样式、材料、雕花图案等有着很高的要求。大门分为"杆式"和"房式",布局三间较多。
图 2.5 房式大门
图 2.6 杆式大门
2)围墙:围墙即是俗称"大墙",主要起着防御性作用。在东北满族民居中,防御是非常重要的,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要求围墙需高于房屋檐部,其墙体厚度约 1.2米至 1.5 米左右,目的是为了防御枪弹和强盗之用。墙体根据材料不同,主要有青砖、夯土墙、土坯墙、草辫墙、幛子。富庶人家通常使用石块砌基,青砖砌墙。土坯墙是满族民居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墙体之一。为增加墙的实用寿命,用细羊毛混合粘土材料涂于墙体表面,再加入少许细砂。“障子”多以木栅、木条或柴杆、木板进行编制。腰墙是院落内外院的分隔,其造型和细节的处理极为艺术,墙的内外两面精工雕刻,花纹图案精巧美丽,材料选取也考究,采用青砖砌筑,体现了大气、复古与年代感。拐角墙与腰墙相应的划分了外院、内院、后院三个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在东北地区,后院主要用来囤积食物,不仅挡住了杂乱的物品还起到挡风的作用。
3)影壁:早期的满族民居的影壁是模仿汉族而来的。来源其一是迷信所至,古人认为他们的住所必然会有鬼魂的存在并出入其中;其次,遮蔽了视线,起到了隐私的作用。影壁的样式也彰显出其住宅内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由于满族人性格豪放,影壁的作用更是注重装饰,于是到后期影壁逐渐被省略。
4)正房厢房:满族居民的正房为主人所用,并建在一定高度的地基之上,且在正房中央位置设置月台,厢房为地位较低一些的人居住,厢房数量随正房而定,一般正房三间,厢房为三至五间,正房五间时,厢房为五至六间。
5)苞米楼:苞米楼顾名思义,存放苞米的仓库;一般在院子的东西两侧。它不仅可以储存玉米,还可以为居民储存食物。它是由古代满族祖先的巢式建筑结构演化而来的。
图 2.7 苞米楼
图 2.8 索罗杆
6)索罗杆:索罗杆通常设置在在院落中央的东南角区域,其形制为木杆碗口粗细,高约九尺或一丈,下部采用石制的基底以象征长白山。锡斗距离顶端一尺左右,放入五谷杂粮,为供奉乌鸦、喜鹊的饲料。满族立索罗杆是为了祭天,所以周围环境要保持清洁,不能堆放杂物,更不能把畜生栓在神杆上。
2.群体布局特色
1)选址思想
满族村镇的建造选址通常选择临近江、河、湖、沟的两岸,而且必须是向阳地带,因为这与传统农耕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联系。建筑群体布局形成一排一排的行列式布局,但总体是自由发展的局势,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甚大。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极冷的天气,因此建筑的采光及日照就尤为重要,而建筑的间距较大,能够保证每座房屋都能获取充足的日光照射。
2)朝向选择
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形成行列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使房屋整齐划一的坐北朝南的走向坐落着,这种布局使得建筑获得良好的朝向,有极为良好的光照、采光和通风。满族人的祖先喜欢群体生活的方式,喜欢四世同堂。在受到侵略以后可以聚集力量抵抗危险。东北的冬天极为寒冷,使得村民将房屋都建在背山面水的朝阳地带,前后两排的建筑会错开一定的角度,形成一个错列式的布局。夏天气候炎热。当建筑物与主导风向的夹角为 30 度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随着气流的方向而增加。这种布局能更好地将风引入室内,有利于夏季通风。房屋坐北朝南,形成东西走向的弯曲通道。
图 2.9 建筑物与主导风向
满族民居有一很大的特色在于,把聚居环境中的建筑和植物搭配的很完美,且有其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东北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一般在正房的北面种植较为高大的绿植,使得庭院的北侧能够形成一个风力和冷空气缓冲隔离带,为建筑物的外部空间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体现出满族居民运用自身的生活智慧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环境,使得东北一年四季冬暖夏凉。
2.1.3、汉族单体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群体单元形式是单体住宅由内排、廊道和外墙组成,以构成三合或四合的庭院。
1. 平面布局
汉族民居在建筑布局组织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平面布局大部分前后长,左右窄、院子深度大。主要以对称、和谐、轴线等手法设计,使得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的轴线感极为突出。汉族民居住宅有大型和小型两种,正中间是出入的门洞,旁边两间为倒座。
正房正对的大门为高大的影壁。院子多为两晋院,前院停放车马牲畜及所用生产工具,厢房作为仓库使用。
1)堂屋:汉族民居中房内正对门的一间外屋俗称堂屋,是汉民居中重要的位置,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阶是向北走,客就西阶,主就东阶。堂屋可做饭也可取暖,既是厨房,也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空间,或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2)炕:汉族民居的炕为“一”字形,由于天气寒冷,炕一般设在房间南侧,有时南北都设。南炕由于阳光充足适宜居住,故老人用较多,北炕较阴暗,昼间活动较少。
3)正房和厢房:正房一般位于民居北侧的中心位置,建造位置高于厢房。根据家庭经济能力或身份,分为三间、五间、七间等。正房和厢房并不相连,是各自独立的。
正房明间开间尺寸最大,次间、梢间递减。
内外院的厢房一般都是“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农村中的厢房基本用作碾房、磨房、草房、马圈和储藏室等。正房、厢房除了进深、面宽和高度稍有不同,其余结构构造均相同。正房高大、厢房低矮。通常采用土坯、草辫、烧结砖三种地方材料。为了防潮防水,土坯和草辫墙的边角都使用烧结砖砌筑。
2.立面特色
1)屋顶:屋顶的风格基本上是以小砖瓦、硬山顶、屋脊、檐口等部为饰以砖雕,草屋顶也比较多。由于东北木材丰富,屋顶也常用木材制,木瓦片板面光滑,留不住雨水和雪水,经久耐用。屋顶形式以平屋顶为主,结构类似水井框的交接,俗称干式房屋,不仅雄伟粗犷,也起到防寒保暖和防止木头风化。
2)门窗:窗户形式同满族类似,多为支摘窗,单扇门。圆木至门窗口时切开为窗和门,窗户纸糊在外。
3)炮台:以往传统汉族民居为防止强盗,在城墙的四角设有炮台,每个房子都有四座,可以称为“堡垒”的庭院,制作材料因地制宜,数量以合院大小而定。
4)烟囱:布置在房屋的山墙两侧,但距山墙有一定空隙。烟囱主要材料选用空心圆木,但不防火。
5)门:汉族民居的大门位于中轴线上。门的形式可分为屋宇门、金满斗大门、木板大门和光棍大门。另一类是墙垣门,没有形成空间,也没有深度。门扇下部设有门槛,做成活动式的上安铁环便于马车行走,两端的门枕用石材制造。
6)影壁:满汉两族居民对于影壁的形式和用途、位置、底座基本相同,主要是为了隐藏在大门后面建筑物。一般平面形式分为“一”和“︹”。汉族对于照壁的处理手法较为开放,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构成空间,它丰富了入口的层次感。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而且打破了狭窄入口空间的单调性。形成了内与外、尺度的收与放、空间的公共与私密的有效过渡。
7)苞米楼:苞米楼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受干阑式建筑的影响,在农家为了存放玉米而建的仓库,一般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为了防潮,上面有屋顶,以防止雨雪渗透。传统玉米楼主要以木制做为主,现如今已经用铁制栏杆代替。
3.家具特色
1)炕桌:传统的满族为马背上生长的民族,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满族不用炕桌,炕桌来源于汉族生活习惯对满族的输出影响。其实在清初期,朝廷曾试图以满人文化统治中国,但是找到汉人的顽强抵制,使满族文化明显被逐渐汉化。炕桌在整个清朝,仍作为北方汉人主要家具之一。
2)炕柜:这是一种放在炕上颇为别致的家具,用上好的尖叶柳木做成,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书架,用雕花精致的木板装在两侧,里面可放书籍、小摆设等,下层为双扇门的门箱,可放衣服、针线等。制作精细的书架炕柜,有巧匠雕花的饰边,也有画匠所绘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图画。
2.1.4、汉族群体建筑特色
1. 合院布局特点
1)总体布局
汉族的建筑群和满族类似,基本都是根据轴线布局,都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庭院也以轴线的形式延伸。首先,依据传统的门堂制度,正房和正堂依次排列在中轴线正北。,然后两侧两厢,从风水上来说,阴阳法则备受遵从,一主一次形成第一对阴阳关系;外实内虚也构成第二对阴阳关系。东西厢相向布置,体现了第三对阴阳关系,形成横轴线;而在由纵横线交织控制的院落之中,纵为主,横为次,第四对阴阳关系产生。体现了尊卑等级的要求。其次,在四合院的结构和空间组合上,院落的形态由四周房屋围合而成,体现第五对阴阳关系。四合院以走廊和围墙将各个建筑连接在一起,构成三合或四合的庭院,从而形成的一个封闭的整体,这是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群体单元形式。这种院落的形成可以大大的满族群居生活的需要,并且有自己独立使用的空间,四合院式的民居是典型的东北汉族民居,也成为当代住宅设计的主流布局。
2)布局思想
汉代庭院布局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阶级社会制度及其思想体系。宗族正统思想从古至今对建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建筑群的布局上,和中心轴线的中心与院落的对称结构上。
2. 群体布局特色
1)选址思想
汉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体现在中心轴线的布局和风水概念上,十分注意周围环境,这一思想体现在等级观念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上面。古代由于阶层较多,规定较多,身份等级不同,也对建筑排列的形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汉族传统建筑布局多以大的院落形式为主,因此,对土地的需求相对较高,地形必须平坦宽阔。
2)朝向选择
在东北,无论是传统民居还是现代民居,基本上都是以坐北朝南的朝向对住宅进行建造,由特定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方向、日照时间决定的。建筑朝向选择跟随地势,多以北高南低为主。从风水上讲,建筑北向高高凸起寓意有靠山,南方配以水,是最好风水的方向。山为阴水为阳,水即为财富纳财的象征。
2.2、本章小结
本章我们了解了满族建筑文化以及其建筑特点,然后从满族群体建筑组合布局和单体建筑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满族建筑群的优缺点。从而对东北传统民居的设计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便于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整理和归纳在现代社会中哪些需要摒弃,哪些需要继承。为后续分析满族文化中所蕴涵的设计元素和现代建造技巧完美结合。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