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和挖掘社会经济现象下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到来,统计已成为人们认识身边自然经济社会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统计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统计学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定性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上,运用相关量化分析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并为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分析工具。统计软件开发使统计分析变得越来越简单和普遍,内容也逐渐从描述性分析侧重于推断分析。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统计教学来看,现行的统计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实现,多数统计教学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训练。而且学生对统计课程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统计学也是数学,充满了大量的难以理解的公式和概念,枯燥无味,降低了学习兴趣和效率,也就难以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面对现今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数据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案例及数据需要给予演示与分析,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并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比如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常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而推断统计学则多用项目和问题教学法。但是,现实的教学模式大多是“B+C”(黑板(Blackboard)+ 粉笔(Chalk))的传统单项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数学教学模式,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演绎统计推导公式和过程,一张嘴巴讲完通篇统计教材,使学生被动处于静态的、抽象的统计理论接受过程中。这种单向的、说教式的讲授,逐渐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大家都意识到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尝试教学改革,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只不过是把教材内容搬到 PPT 上而已,反而使学生认为老师懒惰,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统计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需大量的课外专题训练进而加深课堂内容的理解及运用,同时也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问卷调查分析、产品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等。但现状是,多数课堂教学结束后没有相应专题练习,即使有也大多仅仅是针对统计公式的强化记忆,而不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1.2 教学理念陈旧,考核方式简单
统计学是一门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是培养学生处理数据、解决现实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传授,关心的是学生公式的掌握和推导,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近年来,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迫使统计教学产生变革,多数高校相应开设统计软件课程,如 Excel、Spss、SAS等。但在实际软件应用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统计学和统计软件应用分开授课,分为不同的时间、老师讲授,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或是统计软件授课课时设置过少,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而已。现在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改善了课程设置,但所用的教材或数据、案例缺乏针对性。在同一所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软件和案例。老师在软件授课中更多的是直接告诉软件的操作过程和技巧,忽略了软件输出结果的解读,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统计分析结果,面对一堆输出图表而束手无策。
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增设软件应用方面的课程后,学生的考核仍然比较单一,考核内容依旧过于注重理论方面。考核方式也常常是通过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考核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的掌握情况,难以涉及统计知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方面的检验。简单的认为只要期末考取高分就掌握了统计学知识,具备了统计素质和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分析
2.1 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统计学教学不仅仅是讲授统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统计思维的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统计学又需要数学知识作为基础,但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并不需要数学逻辑的演绎和公式的推导等。学生需要的是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软件的应用发展改变了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应用的讲授,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
首先,统计教学在理论教学上做出变革。传统的理论教学过多注重数学公式的推导、计算方法的讲解,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学习兴趣,尤其是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推断统计分析内容。统计软件的应用发展使推断分析等越来越简便,只需具体数据输入和选项选择就可以得到丰富的结果,不需掌握相关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只要理解统计理论能够解读输出结果就可以。因此,理论教学的重点是统计方法的讲解和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
讲授内容上,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来理解统计原理,而不是复杂的数学推导。讲授方式上,利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把反映现实问题的统计图表、数据结论呈现给学生,促使其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其次,统计教学中应该加入案例和实验课形成实践教学。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所用的统计学基本知识都是一样的,但针对具体内容需要选取和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统计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统计思维的形成。具体章节内容讲授完后让学生在机房进行上机实验练习,培养其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上机过程中,指导学生熟悉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输出结果的解读。重点是将重要的统计原理和软件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讲授不同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应安排专项课程设计课。课程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统计理论知识,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具体来讲,首先让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安排相应调研任务并收集数据;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最后让各小组形成调研报告。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指导学生,让其不断总结,最终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考核方式的改革
统计学是应用性、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简单通过期末考试方式无法达到考核目标,而且考核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知识掌握的有效手段。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如果没有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改革是不完整的,教学目标也终将难以实现。因此,为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和引导其学习的方向,考核方式应做相应改革:首先,考核内容不再局限于统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上,应该多元化。除了期末考试、课后作业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定期指定综合性训练任务,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不再是一考定成绩,而是实验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实验考核可分为平时上机练习和软件操作,定期分组指定训练任务的综合分析能力检验,以及最终实验课上机考核。而理论考试采取课后作业的练习、统计分析方法的讨论以及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3 小结
通过近几年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也得到学生和相关教师的认可。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讨论和实践操作;最终培养并提高了学生调查研究与收集、处理数据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09:9-12.
[2]曾五一,肖红叶。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9:3-6.
[3]王育晓,张明亲。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196-197.
[4]赵艳霞,李宇鹏,王晓巍。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57-158.
[5]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