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管理学论文 >
高校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10-11

摘要

 

  前言
  
  2001 ~ 2016 年,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也愈来愈多,而民办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就不一致。有些专业在当前市场上来看无就业前景,是当下比较冷门的报考专业,许多高考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生源市场不景气;相反,有些专业现在看来发展前景好,但是就业情况可能不好,因为这存在着市场饱和的情况,但报考的人数很多,生源市场火爆。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热门专业就读人数逐年呈下降人数、就业市场好的专业相反报考就读人数较差。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以及人才资源做保障,高校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头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主要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而高校人才资源作为一种核心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所以地方政府有必要整合并合理使用所管辖区域内高校人才资源。因为高校具有学术和专业学科的优势,可以作为谋士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 高校人才资源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1.1 为地方贡献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注入了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例,金堂县区域内三所高校,每年毕业生逾万名,毕业学生来自各个专业。
  
  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学院设有 18 个教学单位,开设 51 个专业,各个专业还细分了多种方向,比如经济学院就包括应用经济学方向、金融与保险方向、国际贸易方向以及国际商务方向。
  
  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多元化的。有部分学生选择留在金堂县内工作,也有的学生选择在金堂县内自主创业,这就拉动了金堂县的就业形势。
  
  1.2 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随着成都文理学院、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天一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教职工规模也不断扩大。几所高校加起来的后勤员工就近千名,其中包括保安、食堂员工、清洁工、园林修护工、宿管员工等多种职业,并且这些职员大多数都是来自学校周边的村镇,这无疑是大大推动了当地就业率。不仅是在学校内部,学校周边也为金堂县闲置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学校外面的星岛国际消费购物中心存在很多门面以及商位,学校周围许多村镇居民在星岛国际中心租商位开店铺,他们大多数选择开餐饮店以及卖服装,由于学校周围人流量巨大,所以这些居民每月的收入都比较可观。这些工作岗位的提供都依靠于这几所高校。
  
  1.3 高校组织学生为驻地提供社会服务
  
  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成都文理学院一直与金堂县各社区以及各福利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学院常常会组建志愿者到金堂县养老院以及福利院探望,学院党教中心还组织学生党员到金堂县港青小学支教,提供美术、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成都文理学院还积极参与金堂县各种公益活动,提供体育馆、足球场等作为场地。
  
  2 高校人才资源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自我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虽然有了提升,但是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此数量巨大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高校自我定位不准确或许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许多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盲目随意,地方高校大多属于民办高校,并非由国家财政拨款,由私人或私立机构投资设立。因此在学费上民办学校要比公立学校高很多。另外,投资主体的不同导致两者教学目标的不同,公立大学由于是国家财政拨款,承担的使命是国家高等教育,偏重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而民办大学依托于市场生存,设立课程需要面对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质量才是保证。正是因为如此,民办高校存在盈利性,有些地方高校地处偏远,为了能顺利招到生源,维持学校的生存,一些地方高校教学目标盲目,没有真正适合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呈现出一种“今年是大专,明年要更名,后年要升本”的状态。有些地方高校找不到办学方向与目标,院校教师不热心搞科研做项目,学生学历层次虽然越来越高,但是整体质量却在明显下降。
  
  2.2 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地方需求
  
  地方高校如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那么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却搞不清自己的努力方向,地方高校一直在强调转型,一直在搞改革搞创新,可是在模糊了这两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地方高校的创新和改革终究是为了高校本身的利益。
  
  有一个实例可以说明地方高校如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达成互利互助。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地处于四川省眉山市。川大锦江学院的特色专业是酿酒专业。四川人都知道,四川眉山市的特产之一就是酒,不仅是在眉山市,四川泸州、宜宾等市也是着名的酒乡。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高校就业率并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川大锦江学院这一特色专业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产业的理念。
  
  2.3 未真正做到政校企联动
  
  一个学校的存在必定与办学当地的外部环境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不可否认,学校、政府以及企业三方合作不仅能使地方高校发展良好,还能给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如今经济社会中,空气中都充满着竞争,更何况是企业之间,他们竞争的是人才,优秀人才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然而人才辈出的地方就是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还能提高高校的就业率,使企业和地方高校获得双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优势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丰富人才储备,使企业走出困境加强市场竞争力。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者,为了能够提升地方的经济情况,地方政府就应该借助校企合作,逐步构建能支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人才、智力保障系统。对于学校而言,政校企三方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还能使学校拥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2.4 大学生基层就业体制不够优化
  
  目前我国基层单位的岗位需求很少但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区域经济的发展急需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的处境,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还造成了毕业生人才的流失,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地方高校所处的区域一般都离发达中心较远,基层岗位较多,地方政府没有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来留住大学生人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非常熟悉当地经济形势和产业情况的,这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非常有利的。地方高校毕业生或许会顺势而为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城市去发展,愿意到县级以下或乡镇上工作的人数极少。地方经济的发展相比大中城市来说相对落后,地方上的工作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的经济需求,有些工作岗位在解决毕业生的生活方面也显得不太健全,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这就更加影响了大学生留在地方工作的意愿。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科设置相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还是有一定落后性的,单一从教师和硬件设施角度进行专业设置,老师擅长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自己的硬件设备是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这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有悖的,因此这就造成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够强,综合素质不够高,职业素养不够好等问题,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推动高校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地方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地方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更加专业化更加有针对性,真正的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相关知识,学校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每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比如在学生刚进校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同时可以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本学校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意向调查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职业指导咨询室,解决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问题的解答。
  
  3.2 专业设置应该统筹地方需求、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的关系
  
  地方高校应该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加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开办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增强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够自主选择专业,学校专业结构符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所学专业相关领域找到用武之地,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
  
  3.3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政校企联盟
  
  地方政府是政校企三方中的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搭桥牵线,协调好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做好牵头作用,认真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推动高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地方政府应该多开展洽谈会等活动,将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聚集在一起,在活动中创造合作机会,使企业与高校能够结对共建,如图 1 所示。
  
  3.4 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采取优惠政策
  
  通过政府协调, 在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中,适当扩大使用大学毕业生的比 例,适当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地方政府可适当增加“大学生村官”的比例,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乡镇,基层任职锻炼,为地方经济建设出一份力,为国家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
  
  [ 参考文献 ]
  
  [1] 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44.
  
  [2] 张静,田炜明,马丽霞 . 地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 [J]. 品牌 ( 下半月 ),2005(07):132-133.
  
  [3] 卢冬君 . 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 高教探索 ,2015(6):25-28.
  
  [4] 葛建民 . 中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56-58.

 

对应分类: 高校 人才资源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