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用户体验调查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开放社区规划设计方案探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街区型开放社区构建研究绪论
【第二章】开放社区相关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城市居住社区模式发展及影响
【4.1-4.2】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及方法
【4.3-4.5】用户体验调查和现有街区型社区主要问题
【第五章】国内外开放社区设计方法与实践
【6.1-6.2】开放社区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
【6.3-6.4】街区边缘界面设计和街区道路的开放性设计
【6.5-6.8】可防卫空间、景观系统及公共设施设计
【参考文献】新型开放式社区建设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为更好了解居民对社区使用的用户体验,笔者对以上居住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相关数据统计:共发 300 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到各个年龄层以及男女比例参半。
4.3.1、居民赞成封闭社区的主要原因
图 4-34 居民赞成封闭社区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从居民赞成社区封闭原因比例,依次为治安管理更安全、封闭社区环境更舒适,避免外界干扰、独享配套设施和景观,体现社区档次和社会地位。其中,居民将社区封闭治安管理放第一位,恰好体现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即人类的需求按照满足顺序可划分为五种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敬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居民对安全的重视是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因此,要在满足居民对社区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对开放社区的防卫性进行研究,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4.3.2、居民反对封闭社区的主要原因
图 4-35 居民反对封闭社区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从居民赞成社区封闭原因比例,依次为物业管理不力,门禁形同虚设,规模过大、出入口过少、不易出行,邻里关系淡化、缺乏交流,街道空间冷漠。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封闭社区所采取的门禁打卡、物业管理形同虚设,由于居住人口太多,保安对忘记带卡的人员一律放行,导致居民对封闭社区的安全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回馈,反而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和占地规模给居民社交、生活和出行等带来诸多不便。
4.3.3、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和使用情况
图 4-36 社区公共设施使用情况
图 4-37 公共设施种类配置和使用频率
调查数据显示,过半居民对社区内的公共设施配套的使用不是很满意,开放商出于地价和成本考虑,导致大多数社区相应配套设施种类不完善及设施单一等问题。而配置较为齐全的高档次社区,由于封闭式管理,服务人数受限制,配套设施未能发挥最大化使用效益。另外,社区对于养老问题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老龄化逐渐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从城市发展角度,应适度提高托老所在社区的配置率。
4.3.4、社区内景观绿化存在的不足
图 4-38 景观绿化存在的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观赏性大于实用性、景观路径单调无趣、没有邻里社交氛围成为了社区景观绿化的通病,其中部分原因是开发商为了提高绿化率要求,达到设计标准而采取的消极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人们从过去对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转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目前我们还在沿用过去的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未考虑居民生活、社交等层次需求。
4.3.5、社区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
图 4-39 社区道路主要交通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周边交通情况不太满意,其中以距离公交车站距离较远和上下班高峰停车场出入口容易拥堵这两个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数居民一般靠公共汽车出行,由于社区规模过大,使公交站点服务半径覆盖不到整个社区范围,而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居民公共出行的意愿,从而加强了购置私人汽车的欲望需求。而对购置私人汽车的业主来说,限定的出入口、低密度连接城市路网,导致了机动车上下班高峰出入口容易拥堵和出行绕行距离过大等新问题出现。
4.3.6、居民对开放社区的态度情况
图 4-40 居民对封闭管理的必要性的态度
图 4-41 居民对公共资源互补共享的态度
图 4-42 居民对社区封闭管理层次意愿
图 4-43 居民社区模式意愿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开放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居民原有的安全感和防卫空间,在此前提下,居民对利用各自社区公共资源的差异进行互补共享,以及集住宅、商业、办公等多元化功能混合的住宅模式有很强的居住意愿。
4.4、现有街区型社区主要存在问题
现有的街区型社区在设计上虽然进行了一些改进,使社区逐渐呈开放式社区趋势,但仍受到社区封闭管理模式的影响,呈现出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问题如下:
4.4.1、街道生活的消失
如今,由“车本位”的城市发展造成了中国街道“有道无街”的普遍现象,道路,在古代又称“驿道”,主要是承载运输功能,现代则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通道。而街道则不同,除了运输功能,还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
简单来说,道路的服务对象是车,与街道“以人为本”理念截然不同。仍然存在的社区封闭式管理布局模式和街道活力的缺乏造成城市活力低沉的重要原因。有形和无形的封闭界面在居民物质及心理上增加了使用城市街道的屏障阻碍;而街道人气的衰减和社交活动的缺失,进一步稀释了城市空间的活力氛围,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把车本位转换到人本位是打开封闭社区、营造活力街区的关键。
4.4.2、景观资源的浪费
为满足政府规定的绿地率指标,开放商大建所谓“处处皆绿”的形式景观,只图“指标”不求使用,没有抓住居民内心需求的本质,沦为一大批“只可远观,无法使用”的“花瓶景观”。在社区景观绿化方面,除了忽视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外,还忽视了与社区周边城市空间的开放互动,如处于滨水地带的高档封闭社区,门禁的设置将滨水景观占为己有,割断了滨水景观与外界的联系,成为该社区的私家花园,社区的封闭性管理迫使这片滨水景观成为城市居民的“失落空间”,造成城市景观资源的私有化和浪费。景观设计师马特·斯鲁格认为这类绿地只是一块没有任何意义的空地。
4.4.3、公共设施的低效
社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资源低效使用和浪费现象尤为突出。过去,社区公共设施遵循“谁开发谁配套”的建设原则,导致公共设施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由于每个社区公共设施的需求人数有限,社区的封闭性又阻隔了公共设施与外界共享,导致一些公共设施应有的效率和效益得不到发挥,常常面临后期经营不佳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
在居住区设计相关规范中尽管严格规定公共设施种类、内容等各项指标,但实际运行中由于服务面过于封闭狭窄,呈现消费力不足和低效使用等经营状况。
其次,后期的配套公建移作他用或功能改建,成为业主与开发商利益纠结的导火索。
4.4.4、道路弹性的破坏
路网密度是道路可达性的基本保证。现有的社区设计地块尺度仍然过大,制约了城市道路的数量和密度,破坏城市原本合理的路网结构形态,加剧城市道路的交通堵塞。开发商为便于社区管理和节约成本,取消社区内部城市次干道,造成城市中、低型道路的大量缺失,道路路网密度低下,公交最后一公里盲区等道路弹性破坏的矛盾出现。
4.4.5、生活出行的不便
社区的封闭管理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物业公司为节约成本只开放了少量出入口,其他出入口基本长期关闭使用,对居住在较大社区的居民来说,外出购物或搭乘公交车可能离社区只是一尺之遥的距离,却要绕整个社区多走一些冤枉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极大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和出行意愿。同时,社区规模太大,以致公交车难以覆盖的最后一公里交通盲区,刺激了居民对私人车辆交通的消费需求。
4.4.6、城市安全的失稳
活力低沉的街道容易诱发犯罪事件的发生和降低城市安全系数。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仍然呈现自成一体的公共设施和私有化的公共空间,如汪洋中的一片孤岛割裂城市空间格局和道路体系,阻塞了城市实体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渗透性,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等硬件方面和公共活动等软件方面的下滑。封闭界面不仅隔绝了外界城市空间的联系和渗透,还隔绝了居民间的社交渠道网络,减少居民生活多样化的交往机会和淡化邻里关系,加剧心理上的孤独与精神压力,造成邻里守望非正式社会控制力的减弱,尽管封闭式管理以增强社区安全为初衷,实际却事与愿违,封闭界面使社区呈现有效监视的缺乏以及诱发安全问题等社会现象。
4.5、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国内 3 个已建成街区型社区案例调查,归纳当前国内社区的开放性设计和局限之处,并根据用户体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居民对开放式社区的看法和建议,为后期社区开放设计策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