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代写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毕业论文、代写本科论文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土木工程论文 > 建筑论文 >
众创时代企业孵化园建筑设计研究绪论
发布时间:2019-10-15

第一章 绪论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孵化器建筑楼设计与构建分析(←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第一章】众创时代企业孵化园建筑设计研究绪论
  【第二章】区位优势、功能混合及环境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孵化器建筑的发展概述
  【第四章】国内外孵化器建筑典型案例分析
  【5.1-5.3】在孵企业人员和产业行为特征
  【5.4-5.5】孵化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原则
  【5.6】孵化器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5.7-5.8】孵化器建筑的设计风格
  【第六章】孵化器建筑设计——以武汉光电创新园为例
  【参考文献】创业园区建筑物设计与实现结语与参考文献

  1.1、选题背景

  1.1.1、时代及政策背景——众创时代的到来

  2014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首次在春季达沃斯论坛被提出,掀开了我国推进创新创业的新篇章,“众创时代”正式来临,孵化器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抓手也随之蓬勃发展。2017 年,《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的通过,提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自 1987 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成立以来,孵化器在数量、场地面积、在孵企业、创造就业等方面的指标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主要指标已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孵化器大国。截至 2016 年年底,全国纳入火炬计划统计的孵化器数量达到 3255 家,较 2000 年增长 17.9 倍,孵化器场地面积达 10728.3 万平方米。同时,在孵化器“横向”分布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成为孵化器重要集聚区,并已实现对欠发达地区全覆盖,省级地区 80%以上建立了孵化器行业体系。

图 1-1 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热力分布图
图 1-1 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热力分布图

  孵化器以创业带动就业,输出高成长科技企业。作为孵化器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截至 2016 年年底,在孵企业数量达到 13.3 万家,覆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 212.3 万人,平均每家在孵企业创造近 16 个就业岗位,近两年来,新增在孵企业数量 5.4 万家,新增就业人数 70.6 万;截至 2016 年年底,全国累计毕业企业数量近 9 万家,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成长科技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此外,随着孵化器孵化能力的增强,孵化器行业本身实力也在增强,从业人员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孵化器从业人员 5.3 万,较 2014 年增长 2 万余人。

  中国孵化器行业正迈入蓬勃的高速发展期,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和科技结合的关键,是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效实践。

  1.1.2、孵化器的转型升级

  1987 年,武汉东湖创业中心,我国的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宣告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孵化器的作用和功效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从提供场地的1.0 版本,到提供“场地+服务”的 2.0 阶段,再到新兴民营众创空间的提供“场地+服务+资金”的 3.0 时代,以创业咖啡、36 氪、创新工程等为例。而今,“重度服务+精确孵化”孵化器 4.0 版正式到来——其以自带生产线和实验室为主要特征,并配以自由基金+开放式基金予以对接,在充分了解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大企业生态,引领创新,进而协助入住企业展开产品打磨和市场加速等。

图 1-2 孵化器模式发展变化
图 1-2 孵化器模式发展变化

  伴随着“孵化器 4.0 时代”的到来,入孵企业因其企业性质、规模大小、人员构成、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对孵化空间的形态和氛围等也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原有的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大部分依靠内部墙体分隔来进行空间划分,缺乏共享、交流、可变或者复合空间,很难对以上需求做出积极回应,极容易引起原有孵化器建筑出现空间闲置浪费和在孵企业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尴尬局面。

  同时,众创时代下政策和技术、资金等源源不断地支持,入孵企业的孵化周期也随之进一步缩短,日益增加的孵化空间需求和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单一的空间形态之间的矛盾就愈发明显,笔者也因此提出对众创时代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为避免赘述和行文方便,下文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均简称为孵化器)进行设计方法的研究。

  1.1.3、论题的缘起

  (1)笔者在研究生二年级期间曾参与武汉光电创新园项目(孵化器)的设计,因为在众创时代下传统孵化器建筑的物理空间不足以满足在孵企业及在孵人员新的空间要求和设计需要,但目前来说,在建筑设计方面对孵化器建筑较为详尽和全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2)随着我国孵化器的高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进入新的孵化器建筑中学习、创业、孵化等,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迫在眉睫。

  1.2 相关定义及阐述

  1.2.1、孵化器的定义

  1.2.1.1、孵化器的产生及名称来源

  孵化器的概念最早于 20 世纪 50 年代发源于美国,因为当时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由此产生了 Business Incubator,即企业孵化器。1959 年,美国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美国的孵化器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欧洲,孵化器则被称为 Business InnovationCenter,强调技术转移、创新企业产生以及产业化的系列创新。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阶段,1987 年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在武汉成立,标志着国内第一家孵化器的诞生,随后,类似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也相继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成立;1999 年,南京民营创业中心的诞生则标志着第一家民营孵化器在国内成立。2000 年以前,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还是由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投资并成立,民营企业仅有个别的情况才参与其中。2000 年 4 月,“世界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大会” 在上海召开,各“创业服务中心”等也开始表述为孵化器,国内的创业服务也开始进入拐点式发展阶段。最后,2001 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的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后正式在国家和科技部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出现。

  1.2.1.2、孵化器的经济学定义

  美国的着名孵化器专家洛斯顿·拉卡卡(Lalkaka)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为培育新生企业发展而设计的可以控制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人们通过创造一些条件或者考核来训练、支持和发展成功的新生企业家与可以盈利的新生企业。其特点包括:①一个有管理的提供共享设备、集中式咨询服务和企业间交互活动的工作空间;②一个小型管理团队,具有核心能力以提供企业危机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或者转诊介绍,并通过其广泛的专业网络为企业提供机会;③精选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入驻;④孵化器自身实行企业化运作;⑤初始支持几乎一直由政府以低(无)租金空间和公用经营补贴的形式支持,直到孵化器从客户收取的租金、费用能与孵化器运营费用相匹配为止;⑥企业进驻孵化器三四年后,将“毕业”离开等等。

  美国国家孵化器协会认为,企业孵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孵化器帮助年轻企业,使其平稳度过脆弱的初创时期;但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孵化器是一种孵化企业与企业家的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是通过提供物业、研发、生产、中试实验室、通讯、网络与办公、经营等共享设施, 以及系统的培训和咨询, 政策、融资、工商、税务、法律、商务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或分摊创业企业的创业成本风险, 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的经济组织。即对那些尚处于“卵”状态的企业, 有组织地、适时地供给其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以促使其成长起来。我国学术界也比较认可这种说法。

  1.2.1.3、孵化器的一般定义

  根据 2010 年科技部颁发《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2010]680号),科技企业孵化器(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其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初创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孵化器是指一个集中或虚拟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

图 1-3 国内孵化器运作模式流程图
图 1-3 国内孵化器运作模式流程图

  从广义上说,目前的众创空间、科技园、创意园等,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纳入孵化器的范畴内。

  1.2.2、孵化器的分类

  在我国,孵化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各类不同的孵化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 1-4 孵化器类型的划分(作者自绘)
图 1-4 孵化器类型的划分(作者自绘)

  其中,孵化器按功能形态可分为传统型和创新型,这两者之间是相对而言,创新型孵化器是相对于传统孵化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型孵化器更加注重于移动互联网和文化创意方向,而传统型孵化器则多集中在孵化要求更高的高新技术行业,强调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业,所以往往孵化体系更加完整。除此之外,传统型孵化器大部分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兴建,规模一般较民间资本投资的创新性孵化器要大,按国家级综合型孵化器为例,要求至少拥有20000平米以上孵化场地,而创新型孵化器则相对自由很多,规模往往较小,甚至纯粹使用“虚拟空间”代替孵化场地。传统型和创新型孵化器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服务内容、入驻对象要求等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 1-5 传统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对比
图 1-5 传统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对比

  目前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加速器”,在传统孵化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众创空间和创业苗圃都关注与孵化链最前端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创业前期或初期,入孵标准较孵化器更低,团队无需注册企业,以个人或项目团队身份即可入驻。一般来说,项目团队从众创空间或者创业苗圃中毕业后下一步会进入孵化器,或者直接推向市场。加速器则是在孵化链中的最后一环,不似孵化器解决企业孵化、孕育的问题,更多针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解决其从小到大,发展从慢到快的问题,具体关系对比可参考下图。

图 1-6 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的关系图
图 1-6 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的关系图

  1.3、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3.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众创时代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为研究对象。时间界定——众创时代(2015 年)前后两年设计或竣工的,区别于以前设计的传统孵化器建筑。空间界定——本文选取的主要是中、大型孵化器建筑,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近郊或者远郊的高新区或者各类专业园区内,其建筑形态可以是一栋完整的孵化楼,也可以是一组孵化建筑群。区别于小型孵化器,小型孵化器因规模原因,它的载体在我国呈现了多样化的建筑形态,有可能是一栋建筑中的某几层空间,也有可能厂房、地下车库空间甚至是集装箱改造而成的空间,并不具备相当的典型性。

  设计要素侧重点界定——本文为建筑设计研究,而建筑设计的范畴与众多因素都相关,本文重点关注于设计方法的研究,侧重于功能、空间设计策略、内外部设计风格等众创时代下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传统孵化器、普通办公建筑不同的方面。

  1.3.2、研究内容

  本文以众创时代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其建筑设计方法为研究方向,通过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孵化器建筑的影响因素、孵化行业的特点及环境心理学等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设计,重点研究孵化器建筑的建筑设计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下组成: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缘起、研究对象、范围以及研究内容,同时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包括孵化器建筑、现代办公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为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主要针对与孵化器建筑相关的区位优势理论,功能混合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相应阐述。

  第三章为孵化器建筑的发展概述,主要描述国内孵化器的扶持政策、孵化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孵化器的建筑特征和建筑特殊性进行归纳,将孵化器和一般办公建筑进行区分。

  第四章为国内外孵化器建筑典型案例分析部分。

  第五章为影响孵化器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及设计原则与策略,归纳影响孵化器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设计原则(开放性、功能混合化、可变性、人性化原则)和策略(界面消解,构建开放性;空间复合,营造混合性;模数应用,增加可变性;细节为重,体现人性化)。

  第五章是实例研究部分,是针对武汉光电创新园为例,探讨孵化器建筑设计原则和策略的实用性,即武汉光电创新园概况、设计理念、功能组成、空间开放性设计、功能混合化及可变性设计、人性化设计策略,同时提出未来孵化器建筑设计的展望。

  第六章为结语与论文研究不足部分。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关于孵化器的相关理论研究

  虽然国内最早的孵化器起源于 30 年前的武汉东湖,但目前大部分孵化器的理论研究还是集中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向,对于建筑学方面的研究仍处于不完善的阶段。首先,从数量上来说,针对于孵化器建筑的研究本来就相对较少;其次,研究孵化器建筑的出发点往往都从宏观方面入手,如城市选址,风格选择,功能关系等方面,少有从建筑本身或者设计手法上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再次,还有一部分研究是从微观的内部空间入手,但研究结果往往停留于内部空间划分和办公家具摆放的层面,对孵化器建筑的适用程度有限。

  1) 孵化器建筑设计方面

  徐劲的《“企业孵化器建筑”设计研究初探》中,对“企业孵化器建筑”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了“企业孵化器建筑”在总平规划、研发办公、中试实验、综合服务方面的设计手法,进而提炼出设计“企业孵化器建筑”原则和途径,为后续的孵化器建筑设计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王毅立在《“弱”设计:走向自然的诗意建造——以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加速器建筑设计为例》中,结合实际案例,从场地本身出发,阐述了与环境高度融合的孵化器建筑的“弱”设计手法,该案例在本论文中属重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彭一刚在《理性、象征、形式生产——郑州高新技术孵化器一、二期工程设计构思》中,在功能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运用象征手法推敲郑州高新技术孵化器的建筑形式,探讨了“孵化器建筑”的结构、空间、体形等要素的设计手法。陈志青的《提升创业中心孵化器建筑设计空间环境》中,从资源共享、空间有效利用的角度探讨了“孵化器建筑”的设计特点。赵晶在《创意产业孵化器建筑空间研究》一文中,重点研究了创业产业孵化器设计手法,并针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作、交往、开敞空间等进行论述和归纳分析,进而展望未来创意产业孵化器的建筑空间的可能发展趋势。赵杰的《孵化器类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中,结合企业的运行模式及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的分析角度,重点研究了北京现有的 4 所典型孵化器,对孵化器类办公建筑内部空间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但论文大部分仍停留在办公家具和空间灵活划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最近的论文里周新欣的《众创时代下“传统型孵化器建筑”空间可变设计研究》一文从技术层面、办公模式升级、人文关怀的诉求入手,根据空间可变设计的相关理论,引入支撑体和可变体的概念,将传统型孵化器建筑在技术层面进行分解细化研究,并最后通过模拟设计进行应用上的探讨,在研究对象上跟本文的武汉光电创新园接近,都属于传统型孵化器,不过笔者全程参与创新园项目设计过程,在实践层面比模拟设计更具典型性和说服性。

  2) 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方面

  同时,近些年来其他最新的研究则较多地关注点在于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建筑方面。其中,盛迪杰的《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对比众创空间与传统办公环境之间的差异,并从生理角度、心理指向及行为模式方面,对众创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田苗在《众创时代下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研究》一文中,则开始关注于近些年刚刚兴起的众创空间的载体——创新型孵化器建筑,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利用产业集群效应、环境行为学等与建筑学交叉的学科知识,针对创新型孵化器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和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文中所提出的“复合化、弹性化”原则对本文设计策略中的“功能混合化和可变化性设计”具有一定影响。马子千的《深圳众创空间建筑设计研究》从办公、交流、休闲娱乐、展演培训空间角度对深圳众创空间实例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空间的可变设计方法,对本文中的“可变性设计原则”的提出有启发性的作用。

  1.4.2、关于现代办公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孵化器建筑本质上来说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办公建筑,主要目的仍是为人们工作和交往提供“连接”和“共享”服务,故现代办公空间也在笔者的研究范围内。

  在现代办公空间方面,笔者已研究过的内容有,王鹏的《新型办公空间设计研究》,文章指出影响新型办公空间的主要因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人员结构的扁平化和人文精神的诉求,由此提出新型办公空间应在设计上体现“交流性”“社会性”和“流动性”的特征,并相应对新型办公空间基本形态设计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中的“可变性、开放性和人性化原则”可以说是在办公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对特殊办公空间——孵化器建筑空间的延伸和补充。韩开宇的《人性化理念在新型办公空间功能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星广亚传媒公司办公空间为例》一文则重点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办公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指出现代办公建筑正呈现出生态化、智能化、复合化趋势。

  1.4.3、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1956 年,孵化器概念首次在美国被提出,是由创业家 JosephMancuso 所创立的租赁中心,主要为居民提供信用贷款和咨询服务,因类似孵化小鸡而被称为 Incubator,即孵化器。虽然孵化器理论发展到今已经有 50 多年的历史,但国外学者大多关注于孵化器的运行模式、服务功能和发展规划上,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极少。在经济学方面,有美国学者拉尔卡卡的《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文中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孵化器的纵深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企业和不同需求需要建设不同的专业孵化器”,目前各发达国家正积极将此理论应用于实践,孵化器开始走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管理学方面,有 Allen.D 所着的《小型企业孵化器状态和管理挑战》与马克雷斯所着的《成功企业孵化器的原则与实践》等文中深入探讨了孵化器在管理方面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相应提出一些管理原则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1.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孵化器建筑,在功能属性应属于较为特殊的办公建筑,但却因为理论缺乏的原因很少被提及。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孵化器建筑类似普通办公建筑,多数设计师将其简单地等同对待,并没有花大量时间针对性地研究和设计。然而,如今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众创时代,越来越多的孵化器建筑涌现,在孵企业能否得到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氛围,在孵人员能否在孵化器中持续有效地迸发创业源泉,这些都是除了政策、技术、资金等外部因素以外的建筑相关问题所决定的。

  本论文是希望通过调研目前国内部分典型孵化器的现状,总结该类型建筑的一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区位优势理论、功能混合理论及环境心理学理论,分析影响孵化器建筑设计的因素,再结合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和理论知识及国内外相似建筑的成功案例,尝试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孵化器的众创时代下的孵化器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策略,为当下及今后的新型孵化器建筑提供方法和理论上的指导。

  1.6、研究方法和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可行性

  1.6.1、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收集并阅读孵化器、新型办公空间、众创空间相关的理论文献和实践案例等,从而较全面地掌握国内外孵化器建筑的发展和设计现状。

  2) 案例分析法:

  通过选取国内外较为典型的孵化器建筑(南京紫金高新技术产业园、万科云、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加速器、固安太库孵化创新中心、乌得勒支科学园建筑)进行调研,灵活运用网络资源、现场调研、行为观察等方式了解孵化器建筑设计方法,并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其中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3) 归纳分析法:

  利用典型案例获得的原始资料(如图片,数据,图纸,草图等)进行分类整理,运用表格、图表或分析图等方式进行归纳统计并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孵化器建筑设计的相关因素。

  4) 比较分析法:

  通过实例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利用,对研究对象和其他孵化器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5) 学科交叉研究法

  孵化器设计的关键在于为在孵企业和在孵人员提供优秀的空间环境,因此对孵化器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与对建筑本身的客观性评价和研究,还必须结合“众创时代”的背景,经济学,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判断,通过研究具体建筑状态后面的理论支撑,进而得出较为综合的设计原则和策略的归纳和总结。

  1.6.2、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以孵化器建筑设计原则和策略为研究内容,通过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心理学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的调研,配合草图、图示、图表等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对目前武汉光电创新园的设计进行总结和评价,进而指导孵化器建筑的实际设计。

  1.6.3、研究可行性

  (1)笔者曾参与武汉光电创新园项目的方案设计、方案报建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对孵化器了解较为全面。

  (2)通过搜集和阅读孵化器的相关案例和报告资料等,并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图纸、实地调研等各种方式分析典型孵化器案例,给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

  1.7、论文框架

论文框架图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对应分类:
版权所有:大学论文网专业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网站,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82274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