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主体性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期是人的主体性初步确立的时期。小班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在发挥其主体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 在发挥小班幼儿主体性中有引导和促进性的作用。
关键词:小班; 幼儿主体性; 引导; 促进;
幼儿主体性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俗地说, 主体性是人在处理三大现实关系, 即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物质世界) 、人与社会 (他人、集体、社会环境) 、人与自我 (自己的理想、愿望、行为) 中所表现出的主人的品质。幼儿期是人的主体性初步确立的时期, 因此主体性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于发挥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观点已经越来越多地纳入幼儿教育的宗旨和模式当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幼儿教师的‘主导’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而发展优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进行活动的结果。”
一、幼儿主体性发展
(一) 幼儿主体性的内涵
婴幼儿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刚出生的婴儿具有视、听、嗅等多种感知能力, 并逐渐开始拥有颜色视觉、深度时局、空间感觉等复杂的直觉能力。婴儿表现出对母亲的气味和声音的偏爱, 并对母亲的声音、面貌和气味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当成长到幼儿阶段, 其目的性和自制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 并且能够进行评价, 支配自己的行为动作以及情感态度, 并由此逐渐形成满足或不满、自尊或虚荣、自信或自卑等性格特征。因此, 可以认为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并在参与外界环境和活动过程当中能体现出其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
(二) 幼儿主体性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幼儿作为人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个初始阶段, 其主体性的逐步发展也是人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形成的初始阶段。因此, 幼儿主体性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先天性。婴儿出于本能的习得, 包括觅食、抓握等基本的技能的习得, 体现出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主体性。之后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与好奇, 促使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认知世界。
(2) 幼稚性。由于幼儿的主体性还处于萌芽阶段, 因此其主体性表现出幼稚和不成熟的特点。幼儿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语言语调, 甚至模仿成人处理事情发泄情绪的方式。尽管幼儿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学习的动机是发自内心的。
(3) 奠基性。尽管幼儿在本阶段所体现的主体性相对于成人而言只是万丈高楼的第一层, 但其作用却是奠基性的。因为此时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方向决定了今后其主体性发展的方向。倘若在此阶段忽略了对其主体性的培养, 那么之后其主体性的发展速度就会受到阻碍。
基于以上几个特点, 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方向就逐渐明晰。由于幼儿主体性带有先天性的特点, 因此就要求我们尊重其自发的发展规律, 故将幼儿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其具有幼稚性的特点, 就要求我们理解孩子看待问题的特殊方式, 进而以其看待问题的方式来理解幼儿以彻底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情感态度。最后, 根据幼儿主体性的奠基性, 我们更要重视并且引导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方向, 促进其主体性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得到发展。诶里克森认为, 个人在未来社会中所能获得工作上和经济上的成就, 都与幼儿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
(三) 幼儿园小班幼儿主体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孙秀荣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培养不同的主体性品质”.因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不是“在某一个年龄阶段一蹴而就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诶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 个体早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如下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3岁) , 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这就告诉我们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孩子主体性品质进行培养。比如在0~1岁是应当帮助孩子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在1~3岁要重点发展孩子的自主性, 而3~6岁则要注重个体主动性的发展。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年龄段集中在2~4岁之间, 3岁上下的年龄正处在一个由自主性到主动性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随着机体的发展, 愈来愈能准确地控制肌肉活动, 产生了一种渴望独立活动、显示自己力量的需要。同时, 他们也开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逐步地进入到社会环境中, 在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摸索发展。因此, 对于该阶段的幼儿的主体性的培养, 必须兼顾到上述两个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到当中的过渡情况。这就更需要我们的环境更多地尊重和考虑孩子的变化和心理特征, 为孩子主体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供发展, 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促进。
二、教师角色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顾克指出:“教师也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其主体性体现在创设良好环境, 引导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中”.
(一)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和幼儿。教师之于幼儿, 除了教师本身的角色, 还兼有模范、父母的角色。因此,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教学艺术以及人格特征等诸多方面均深刻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主体性一旦缺乏, 就会成为一个传载客观知识和道德规范的载体或媒介, 这样, 幼儿也必然成为一个知识与规范的接受端, 从而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所以说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
(二) 教师主体性的现状
当下的幼儿教育现状告诉我们, 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 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主体性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细探个中原因, 教师自身的内在观念落后以及约束教师的外在规范缺乏时造成这种现状的最重要原因。
很多幼儿教师根据传统观念, 将自己定位为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知识与规范的传授者, 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非幼儿本身的发展。这样就如文中上述的成为一个“载体”或者“媒介”.在没有主体性的教师的教育下, 幼儿自然也会失去自己的主体性。
外在规范是教师所处环境中的规章制度与工作要求等, 是由社会、幼儿园等制定, 教育机构与家长之间约定俗成的。我们传统的规范中, 过于强调教学计划于日常工作任务的完成, 也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 更不用说对于幼儿的主体性的认识, 以及教师对于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与引导。
三、教师如何发挥小班幼儿主体性
通过上文对小班幼儿主体性以及教师角色对于幼儿主体性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的阐述, 我们可以得出, 改善教师主体性现状对于发挥小班幼儿主体性, 引导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改变当下教师主体性现状, 来引导和促进小班幼儿主体性发展, 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在思想上重新认识小班幼儿
1. 抛弃传统观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彻底抛弃传统观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变传授客观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媒质为有主体性的重视幼儿自身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引导者。这首先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 “好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之类的言论与标准应当就此打住。
2. 尊重幼儿认知外在世界的内在认知机制
根据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兼有自主性、主动性, 进而向主体性发展过渡的特征, 尊重并且重视幼儿认识和了解外在世界的内在认知机制。皮亚杰认为, 孩子对于外界的认识与认知, 有其内在的规律。尊重孩子认知世界的自有规律, 从内心承认其自有规律并对其规律进行观察与了解, 以其规律为载体推动并提供其发展的途径与方向。
(二) 教学活动上发挥小班幼儿主体性
1. 创造安全与自由的环境氛围
小班幼儿尚处在主体性形成的初始阶段, 对于自身机体的控制尚在完善期, 同时, 幼儿的心理也有较大的依赖性, 所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不仅仅意味着是物质条件的安全, 同样要给幼儿的心理上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首先, 这就要求老师们放下给予幼儿的压力与束缚, 避免对幼儿要求过高或者管束过于严格, 造成孩子在参与活动或者认识外界时畏手畏脚, 不敢尝试。其次, 营造一种没有带有要求的外部评价的氛围, 让幼儿彻底放松, 循内心所需认知世界。
2. 为小班幼儿搭建知识经验输入的“脚手架”
“脚手架”本是一种工具, 能帮助工人爬到电杆类事物的高处。在教育学中, “脚手架”是教育者为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输入时提供的“合适”的帮助。在尊重与理解幼儿认知外界规律的前提下, 教师对于幼儿个体的认知状态以及认知进度了若指掌, 并根据上述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策划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脚手架”似的帮助。
3. 引导并促进小班幼儿在已获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延伸
斯蒂芬·克拉申在提到第二语言学习时提出“i+1”输入假说, 而语言的学习是幼儿认知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帮助幼儿在已有的内在知识经验上为更多的认知行为做好准备, 则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延伸, 进而帮幼儿搭建起内在知识经验的认知构架。
(三) 建立符合小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评估体系
1. 教学评估的重要标准是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状况
放弃传统观念中把客观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传授结果作为评估标准的做法, 以幼儿主体性发展为评估标准, 进行教学评估, 反思教学过程以期得到经验教训来促进后期的教学工作。
2. 联合并帮助家长建立正确评价标准
帮助家长摈弃传统观念, 真正认识到小班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理解并尊重幼儿认知外界的自身规律, 以幼儿主体性发展程度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 真正关注小班幼儿自主性、主动性以及由自主性到主动性发展过渡情况。教师与家长真正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评价与促进体系, 这样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其在发挥小班幼儿主体性的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作用。进而为小班幼儿在认知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 建立起自身主体性, 为其成人后主体性的完整性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晓霞。构建21世界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课程与教学研究, 1999, (1) .
[2]孙秀荣。关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幼教论坛, 2000, (3) .
[3]李瑞瑾。在科学教育中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教育, 2000, (11) .
[4]陶能祥。幼儿主体性及其发展。韶关学院学报, 2002, (11) .
[5] 累红云。队友而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理论建设, 2004, (5) .
[6]张跃刚, 王玉华。幼儿主体性及培养方法。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
[7]程肖潇。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的探讨。探索与实践, 201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