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论文第一篇(1)
题目: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机理与策略
摘要:管理者如果不能将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行为, 就不会取得任何成效。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机理是:理念产生及发挥引导作用, 形成决策并制订计划, 聚焦目标并落实行动, 进行效果评价及总结反思。促进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 需要领导干部带头主张并践行其管理理念, 培养管理干部“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郁氛围, 创造促进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条件并取得预期成效。
关键词:管理者; 管理理念; 管理行为; 转化;
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 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1]古今中外,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和管理者, 而管理者的工作成效直接决定组织的工作成效及目标达成。
管理者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年初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 雄心勃勃, 摩拳擦掌, 等到年终总结时, 却遗憾地发现, 一些很好的想法在管理中却未能付诸实施, 还有一些工作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个共性的原因是在“理念—计划—行为—效果”这一管理链条中, 存在着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相脱节的现象, 没有能够将管理理念有效转化为管理行为。研究管理理念、计划、行为与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机理和策略, 可以为改进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供启发与指导。
一、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的内在关系
理念, 顾名思义即理性的观念。管理理念即在管理方面的理性观念。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或者重新定义。管理理念包括管理的思想、观念、思路等。管理理念的内涵非常丰富, 如以人为本、目标管理、顺势而为、合作共赢等。
管理行为主要指管理者的行为。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者履行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 包括分配资源、协调关系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管理行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 其管理行为的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需要指出的是, 不是管理者的所有行为都是管理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 管理人员常常需要承担一些与管理工作无关的事情, 这些事情对组织没有贡献, 对个人也没有成就, 因此不属于管理行为。
在管理实践中, 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 二者之间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 管理理念具有先导性
人的一切行动都来自其思想, 管理工作也是一样, 因此, 具有正确的管理理念非常重要。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行为的意识形态, 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管理理念是抽象的, 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解释和宣传, 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管理者改变了管理理念, 必定会改变其管理行为。
(二) 管理行为具有实效性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所谓“知之非艰, 行之惟艰”, 即知易行难, 行动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是提出“目标管理”的第一人, 他认为管理重在实践, 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 在于成果。当然, 管理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必然与管理理念的正确性密切相关。在管理工作中讲究“三思而后行”, 以避免决策失误, 但思考的度很难把握, 很多时候过度思考反而会丧失机会, 常常导致想得越多、做得越少。
(三) 管理理念有待向管理行为转化
管理理念很重要, 缺乏管理理念、理念不正确或者陈旧落后的管理者, 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有效管理。但是, 有了正确的管理理念只是为产生管理行为提供了可能, 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管理行为, 只有在管理理念启发下, 经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 才有可能转化为管理行为, 进而产生管理效益。让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地生根于管理实践,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之间有很大距离, 常常会出现脱节的现象。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学说, 坚持“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他认为, 如果没有实际行动, 说明你没有真正的“良知”。
(四) 管理理念源自管理行为
实践出真知。管理理念不是管理者头脑里固有的, 而是来自管理实践, 是从管理实践中感悟出来的。无论管理实践成功与否, 管理者都会总结经验教训, 其认识由片面到全面,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提炼上升为理念。尽管管理岗位千差万别, 但是管理理念有很多是相同的、相通的。管理理念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管理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而实际上它们同样来自社会实践。管理理念是否正确和先进, 最终还是要通过管理行为和管理成效加以检验。管理理念的更新和提升同样源于管理行为以及对管理行为的总结和反思。
二、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机理
在“理念—计划—行为—效果”这一管理链条中, 管理理念是否必然转化为管理行为?如果发生转化, 那么转化的机理是怎样的呢?
(一) 理念产生并发挥引导作用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淀, 管理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有所感悟, 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及岗位职责, 经过学习理解、认同内化、创新生成的过程, 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管理理念, 已有的理念会得到深化, 落后的陈旧理念会被更新或者摒弃。管理理念是我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些我们持续关注的管理问题, 达到“入神”的境地, 通过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而产生的。灵感思维是将潜在意识转化为真实想法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顿悟思维是一种突发性的思维形式, 它们都是理性思维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果, 具有突发性、跳跃性和瞬间性。[2]一个新理念的产生常常会使我们激动不已, 有一种顿悟感和成就感。还有部分管理理念来自对他人理念的认同和内化。一旦产生新的管理理念, 管理者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冲动, 那就是将该理念尽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将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行为, 引导思路创新, 解决管理难题, 提升工作水平。
(二) 形成决策并制订计划
无论是各级领导者还是普通的管理者, 都面临着如何将管理理念有效地转化为管理行为的问题。理念向行为转化, 一般情况下不是一步到位的, 甚至无法实现转化。具体来说, 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存在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没有形成稳定的管理理念, 在脑海里生成后, 因工作繁忙没有及时保存, 智慧的火花转瞬即逝;第二种情况:已经形成稳定的管理理念, 可以运用到某一项工作中, 但是没有及时付诸实施, 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第三种情况:管理者确实希望把新理念运用到工作的某一方面, 但是因为理念过于超前, 大多数人不认同, 或者实施条件不具备, 只好作罢。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导致管理理念停留在理念阶段, 这也正是一些很好的理念没有实现转化的原因。只有第四种情况实现了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 即管理者首先选择管理理念所适用的对象, 明确目标任务, 然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敢于坚持、勇于担当, 形成决策、制订计划, 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最终顺利实现将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行为, 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三) 聚焦目标并落实行动
管理者在执行行动计划时, 首先会试图理解行动计划所依据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以及该理念的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 以提高行动的自觉性, 并一以贯之地将管理理念加以落实。在此基础上, 认真研究行动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任务, 创造实施条件并按照管理流程组织实施, 争取获得最好的成效。落实行动的过程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新的理念往往别出心裁, 实施的难度系数大、工作要求高, 或者实施的结果有损个人、小集体的职权及既得利益等, 未必被所有的管理者认同和接受, 部分组织成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甚至有消极抵触情绪。因此, 管理中的协调和控制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必须认真把握, 以保证计划得以推进, 避免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过程中出现打折扣、出偏差等问题, 让好的理念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四) 进行效果评价及总结反思
效果评价主要针对行动计划的执行阶段, 重点考量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的达成度, 同时对管理理念的正确性和指导作用、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做出评价, 对行动计划实施在本部门、本单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 对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反思。反思的内容还应包括管理理念未能向管理行为转化的原因分析与总结, 包括有管理理念但没有行动计划、有行动计划但没有付诸实施或实施失败等情况。
三、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策略
“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顺利实现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的转化, 不断提高转化率和转化成效, 必须找到转化的路径和方法。具体来说, 可以综合运用以下策略。
(一) 领导干部带头主张并践行其管理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 特别是部门和单位一把手, 站位高、视野宽、格局大, 管理理论功底深厚, 管理实践经验丰富, 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 这也是我们评价干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 一把手的管理理念, 包括在管理理念指引下的顶层设计是如此重要, 以致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本部门或本单位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质量。另外, 领导干部光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不够, 还要带头践行管理理念, 将理念转化为行为, 而且保持定力, 不因纷繁复杂的事务转移注意力, 持之以恒抓落实。要在适当场合向下属解释宣传自己的理念, 这既是一种公开承诺, 也能促进下属达成共识, 实现上下同欲, 形成“头雁效应”。
(二) 培养管理干部“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知行合一”作为个人的重要素养, 当然也是管理干部应具备的优秀品质。“知行合一”要求管理者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重于泰山的使命担当、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久久为功的执行力等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成为推动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动力因素, 缺一不可。养成这些优秀品质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依靠学习教育。组织部门应经常举办各类专题培训活动, 要求管理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依靠实践锻炼。管理干部要从基层工作做起, 经过多岗位锻炼, 反思经验教训, 培养实干精神, 提高管理能力。
(三) 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郁氛围
培养管理干部“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有赖于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组织文化氛围, 要让管理干部有想干事的冲动、有干成事的欲望、有成为卓越管理者的追求。领导者要精心培育组织文化, 唤醒员工内在的奉献精神, 激励员工努力付出, 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组织人事部门应按照“为”与“位”的辩证关系来选人用人, 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要建立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容错纠错机制, 保护他们在改革创新中勇于担当与大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避免有的干部“为官不为”。要健全领导干部业绩考评与奖励办法, 树立鲜明的业绩导向, 严格考核管理, 让广大领导干部化压力为动力, 争当有所作为的“能官”“勤官”, 不做碌碌无为的“庸官”“懒官”。
(四) 创造条件促进转化取得预期成效
在从管理理念向管理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制约环节, 每一个制约环节都可能让转化行为停滞下来, 即使到了管理行为阶段, 还有可能停滞下来, 甚至背离初衷, 转化为错误的结果。为此, 要通过充分的宣传及交流工作, 争取得到部门领导的重视, 在列入工作计划后, 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分配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提供全面的条件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给予持续的关注。新的管理理念与执行者原有的理念、价值观可能会产生冲突, 因此, 要及时化解执行者的思想问题, 平时多沟通交流, 争取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对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和尊重, 遇到困难多给予鼓励并提供帮助, 出现失误多理解包容, 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保证各项活动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 不能偏离预期的目标。这样不仅能保证将转化进行到底, 而且能够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
[2]陈培爱.现代广告学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185.
管理学原理论文第一篇(2)
题目: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创新探究
摘要:社会的进步, 使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步伐始终向前。但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 工商管理信息化却未被相关企业和相关人士充分认识, 多方因素的阻碍, 无形中增加了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的创新难度。工商管理部门要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策略的创新、路径的探索, 造福于整个社会, 服务于广大群众, 顺利实现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 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 信息化发展; 有效策略; 创新研究; 思考;
引言:
工商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加入一些新的技术, 利用网络收集各类信息, 通过整理、分类、归档, 加快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 取得预期的管理成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 让工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解决, 打下了创新基础, 稳定了改革成绩。笔者凭借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 对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阐述了几点新的想法, 希望能为工商部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工商管理的作用是维持着市场秩序, 通过整顿一些不规范行为, 构建出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是准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分析管理要点, 整理各类信息, 然后使用技术手段, 带动整个市场经济迅猛的发展起来[1]。网络的出现,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巨大提高, 一场科技革命已然被掀起, 这种情况下组织的信息化工作不再单纯的求发展, 而是要转变整个局面, 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价值。如果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未能取得好成果, 那么就会给工商管理部门的整体形象留下污点。在工商管理工作有序推进中, 人才队伍的建设, 所属职能的拓展, 都包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 其作用是无法忽略的。工商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组织, 复杂程度非常高, 信息化建设中, 它的职能、相关理念、工作方法发生了很大转变。资源利用率随之提升, 有关技术应用效果足够理想, 着重突出了实用性及高效性, 并为远程监管系统的完整构建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应用信息化技术, 促进信息化发展, 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技术要领, 不断交流学习, 从实践中挖掘到更多内容, 强化提升管理水平, 真正体现创新意义。
二、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的创新
1. 构建完整网络系统
从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现状来分析, 许多问题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缺乏信息化方法和网络系统[2]。那么怎样加强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呢?笔者认为, 必须做到的三点是明确服务对象, 提升监管水平, 拓宽研究领域。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主要涵盖了信息登记、网络备案、注册系统, 确保了这几部分工作跟得上创新脚步, 后续的企业登记、商标注册、许可证申领等工作开展起来才会变得更加顺畅。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以此为基础成立年检系统, 对各个商家、各大企业发出警示, 帮助他们完成年检任务, 持续推进工作, 既能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应用中存在的弊端问题, 也可成倍的缩减时间, 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 我们还要努力的构建公告系统, 狠抓企业注册、变更、撤销等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然后公布具体做法, 实现办理一目了然, 进一步减少资金的投入量, 优化广告宣传效果, 这样一来, 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才能更加规范、完善、便捷。
2. 不断运用先进技术
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的创新, 需要依靠着先进的技术手段。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全局意识, 同时学习先进技术的应用技巧,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的应用要领, 其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了解市场的情况, 保证下一项创新计划全面的落实下来。工作人员掌握了先进技术后, 要使用它们将市场主体进行分类, 各类情况集中汇报, 各项检查同步开展, 最大限度发挥系统的监督作用[3]。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 整理出的相关资料大大提高了工商管理的信用度,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享受着更多的优惠政策, 工作极易上手, 操作简单方便, 达成了工商管理信息化创新的具体要求。
3. 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化
现阶段, 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创新, 如何完成电子商务的目标监管[4]。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手段, 在市场经济增长与体制深化改革中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工商管理部门要对电子商务的目标进行实时监管, 因为它的形式多种, 内容复杂, 一不留心就会给整个信息化建设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通过信息化管理, 工商管理水平、监管能力在最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方面促进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繁荣, 另一方面维护了经营管理的秩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与建设背景下, 虚假广告出现频率明显降低, 电子商务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创新之路。
4. 科学制定发展方法
要改善工商管理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处理问题引发的不利影响, 各个工商管理单位就要结合着实际情况, 科学制定发展方法, 深入研究认证体系, 及时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逐渐形成带有实效的、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流程, 突显工商管理部门的创新意识, 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快速实现了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目标, 能为社会大众利益提供更加到位的有效保障。
结束语
近些年来, 传统的工商管理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新形势下, 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在技术水平上、监督机制上进行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 要得到各大企业领导人员的协调配合。鉴于此,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总结教训, 认识到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不断研究新的策略, 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把科技的力量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 重视加强管理力度,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信息化”思想的渗透价值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 使工商管理更具实效性、公开性、科学性, 保障着企业的发展, 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梦洁.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的深入研究[J].大连理工学, 2014, 23 (10) 38-39.
[2]谢曦.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5, 25 (17) 85-86.
[3]韩佳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 2016, 38 (25) 228-229.
[4]杨明.刍议如何发展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 2016, 20 (14) 274-275.
范文一: 管理学原理论文(研究热点6篇)
范文二: 基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措施
范文三: 分析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范文四: 管理学视域下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的体系的必要性
范文五: 研究数学统计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